社交媒体普及后,在朋友圈“晒目标”“晒梦想”的现象屡见不鲜,如“读书打卡”“背单词打卡”“减肥打卡”“跑步打卡”“考研打卡”等等。通常人们认为,把一个目标公之于众后,迫于群体监督的压力,会更有利于坚持努力,最终实现目标。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心理学家提出,当告诉别人自己的目标时,不仅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凸显决心和毅力,还可以收获周围人的点赞与支持,获得心理满足感。但这未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当别人认可你的目标时,你的脑海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的幻觉。导致在遇到真正的困难时,很容易选择放弃。
诸多心理学家共同证实了这个现象:1926年,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Kurt;Lewin;称之为“替代”现象;1933年,心理学家Wera;Mahler;发现:当你的目标被别人承认时,你就会误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2009年,心理学家Peter;Gollwitzer;发表了相关实验证明,163个人被分成4组进行不同的测试,每个人写下他们各自的目标,然后一半的人向别人宣布他们的目标,另一半人则把目标藏在心里。接下来每个人有
4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他们的目标,也可以选择随时停止工作。结果发现,将目标藏在心里的人在这45分钟里一直保持努力完成目标的状态,即使时间到了,还有人感觉仍有可提升之处;而那些宣布目标的人平均只工作了33分钟后就放弃了,并且表示他们已经感到快要接近目标了。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和人们的常识恰恰相反,将目标公之于众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事实上,真正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不是哗众取宠的言论,而是坚持不懈的行动。
决定做一件事容易,真正动手去做却很难。从“说”到“做”,是一个把想法转变成现实的过程。当终于着手去实现目标的时候,却发现更难的是坚持不懈。经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今天满课,又没时间去跑步了”,“今晚有个社团活动,明天再读书吧”,“今天出去逛街,改天再做模拟吧”……但回过头仔细想想,一天中真挤不出一小时甚至半小时的时间为实现立下的目标积累“跬步”吗?
年轻人更要养成从“说”到“做”再到“坚持做”的习惯,不仅把目标和梦想立在朋友圈,更要把它们立在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