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从一篇好稿、一个好题说开去

环球时报在2019年6月10日转发了一篇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稿件,原题是:中国南方采蜜人在悬崖边上悬荡,采集上等蜂蜜。
环球时报转发时将标题改为:白云生处采蜜人。
《环球时报》(2019年6月10日 第6版)
这是一篇好稿、一个好题。下面我们就此探讨一番。



一、为何说这是一篇好稿?

评价一篇稿子好否?有好多标准,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条是内容新鲜;二是写法独特。上面所说的这篇稿子符合这两个标准。

1、我们先来看看“内容新鲜”:
稿子写的是中国南方悬崖峭壁上的采蜜人,这是比较新鲜的一个题材,为人们所关注。
对高山上采蜜人的报道,不能说没有,但总的来说是比较少的。这些采蜜人如何在悬崖峭壁上采蜜?他们的收入如何?最近情况怎样?这些都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
华盛顿邮报记者采写了这些采蜜人。稿子不是很长,但却向读者介绍了采蜜人的方方面面,新鲜、具体,可读性颇强。
2、再来看看“写法独特”:
这篇稿子在写法上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一是从写情景入手。
稿子一开头就写道:“有一群人挂在中国南方悬崖峭壁的绳梯上,等待浓烟把蜜蜂从嵌在岩峰中的巨大蜂巢里赶出来,然后用竹竿和切割工具撬下一块块蜂蜜。岩蜜在中国备受追捧,每公斤售价最高可达50美元。”
(点评:文字不多,但写得生动、具体。这样的写法,一开始就给人一些感性的东西,吸引人。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每公斤售价最高可达50美元”,给人以新的信息。)
二是及时介绍背景和现状。
稿子在第二自然段写道:“悬崖采蜜一直是中国云南傈傈族人的文化传统,但目前面临威胁。一些采蜜人发现蜂巢数量越来越少,因为蜂群数量受到当地农民使用农药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
在第三自然段,作者援引一家图片社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写道:“数世纪以来,采岩蜜的方法没任何改变,但参与的人越来越少。”
(点评:这两段写得必要,写了“蜂巢数量越来越少”、“采蜜人越来越少”的实情,使读者了解了采蜜行业的现状和原因。)

二、这个标题好在哪儿?


此稿的原题是:中国南方采蜜人在悬崖边上悬荡,采集上等蜂蜜。

(点评:原题是个叙述句,“采蜜人在悬崖边上悬荡”,给人以悬念。但失之于字数过多。这也许是外国记者的做题习惯吧!)
环球时报转发时将标题改为:白云生处采蜜人。
(点评:这个标题改得好!7个字,简洁、明快,郎朗上口。“白云生处”这4个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一诗,原文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七言绝句,流传很广。
环球时报编辑在改题时,把“白云生处”这7个字,恰到好处地用在标题里,实在是巧妙!令人叫好!)

三、两点启发:


以上我们对该稿进行了简略的剖析,从中可得到以下两点启发:

1、选题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新鲜的题材来写。
“白云生处采蜜人”,这个内容很新鲜,一般人较少了解,甚至有点“陌生”。选择写这样的题材,本身就占了先机,稿子肯定有读者。
现在我们有些记者写稿时,习惯从“主题”出发,根据“主题”来确定写稿的题目。这本身并没有大毛病,但却往往容易忽略从实际生活中去选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主题”与“实际”结合起来去确定写稿的题目。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既符合形势的需要,也容易“吸粉”,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2、多积累,巧做题。
从“白云生处采蜜人”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编辑没想到、或不大了解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那他就做不出这样精彩的好题。可见,文史知识的积累,对于做题有多么的重要。
积累文史知识,是记者的基本功。不要以为记者文字好就行了,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小步。要想把标题做好、把稿子写好,把记者的路子走长、走远,就必须在文史知识积累上多下功夫。文史知识多了,眼界就开阔,思路就活跃,行文也就有文采。
这是不少资深记者的经验,现再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