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一字师”!
上个月,我去通辽讲课,送给一位姓韩的学员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历鉴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多年来,我一直是这么写的,也没觉得有错。
?
回到北京后,小韩给我发来微信说:“听了讲座,对于刚接手新闻宣传工作三个多月的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非常可贵的获得知识的机会。”他还介绍了他们企业的概况,决心讲好企业故事,提高新闻宣传水平。最后,他感谢我赠他的书法作品:“历览古今多少字,成由谦逊败由奢”。我把这两句诗前后一对照,发现他把“鉴”字改成了“览”字。于是,我打开了网上查阅功能,查到了这句诗的出处。这是陈毅元帅1954年写的《感事书怀》组诗中的一段,在《七古?手莫伸》那一首诗中,陈毅在诗的最后写道;“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同时,我还查到了另一处“历览”的来历,是唐代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二》中的句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由此可见,陈毅的诗句是由李商隐的诗句活化而来的。看来,用“览”字是对的,用“鉴”字是错的。我随即回复小韩:“我在书法中写错一个字,你的回复是对的,你是我的‘一字师’!”“一字师”的典故出自五代诗人郑谷为诗僧齐己改动《早梅》那首诗。当时,郑谷将齐己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诗句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把“数”字改成“一”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早梅”的特点。齐己认为改得好,提衣整装,长跪而拜。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宋代的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写了一首赞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写好后给朋友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这样一换,诗味果然不同。范仲淹很是佩服,称李泰伯为“一字师”。上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赞扬学校里的孩子互帮互学。有个八九岁的女生却提出:“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小孩吗?我看应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惊喜不已,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1942年,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在重庆首次公演。剧中,婵娟痛斥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分量,就到后台与扮演婵娟的张瑞芳商量。这时,身旁的一个演员说:“不如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郭沫若高兴地说:“改得好!改得好!”以后的演出,如按照改动的台词说了。郭沫若并称他为“一字师”。1952年元旦,原东北大学历史系教师罗元贞看到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出现了两个“浪”:“五岭逶迤腾细浪”“金沙浪拍云崖暖”,便提笔写信给毛泽东,建议将“金沙浪拍云崖暖”的“浪”字改为“水”字,毛泽东欣然接受并复信“感谢您的好意”。“一字师”的故事说明,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善如流的态度。无论是写诗歌、写文章,还是写剧本、做学问,都要用心、虚心、耐心,要有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见贤思齐的胸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错字,或者用词欠妥,是难以避免之事,“好学近乎知”,向书本请教,向实践请教,向有学问的人请教,是严谨治学的表现。真正善于思考的人,是能从自己的不足处汲取知识,这要从比成功中汲取知识更为宝贵。如果别人能指出自己文章中的一个字的错误或改正意见,只要他说得对,就要诚恳接受,并拜他为老师。有了这种学习态度,就能从别人的指教中获得营养和力量,逐步克服盲目骄傲、讳疾忌医的毛病,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迅速提高,让文章的意境得到升华,以达到较高的水准。近日,我把陈毅元帅的那两句诗用毛笔又写了一遍:“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