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文章原来有那么多“道道”

写文章原来有那么多“道道”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七

刘国昌


我国是文章大国,涌现了很多文章大家,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文论家。这些文论家对如何写好文章颇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见解。这些见解或长或短,于今仍有借鉴、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例举一二,品评一番。


一、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在我国历史上,古人把写文章看得很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曹丕写的这句话,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点。
“文章经国之大业”,确实如此。过去情况通报、世情剖析、科举考试,靠的都是这一纸文章。这些包括奏折、典论、策问等在内的文章,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为“不朽之盛事”,也确实是这样。为何这样说呢?就在于文章有“立言”之功效。
大家知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得正确的认识。而“立言”则就是把已取得的正确认识,运用文章的形式使之“行远垂后”,指导人们的行为。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辑的《古文观止》一书,选录了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22篇古文,堪称古文中的精华,于今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古往今来,人们历来重视文章的写作、收集,将之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把这件事办好了,利国利民,能进一步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
——出自(清)万斯仝《与钱汉臣书》
这句话说的是行文写作时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尽读天下之书,二是尽通古今之事。也就是说,要想放笔为文,必须要有知识,要懂得古今历史。
当然,这里讲的“尽读”、“尽通”,是有点绝对了。哪能做到了“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才去写文章呢?然其中的意思却是明确的,那就是要想“放笔为文”,必须要读书,要懂历史。
实践已经证明并在继续证明,这两条确是经验之谈、写作要义。不读书或读的少,下笔行文就会感到困难;不懂历史或懂得少,写起文章来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出路只有多读书,多学历史。
时下我们有些媒体人在这方面做得尚不够好,有的满足于自己“文字好”、疏于读书;有的得意于学过历史,不再继续钻研。这是不可取的。要想“放笔为文”,使自己的文章写得精彩,不时有些进步,那就在多读书、学历史上多下功夫吧!
 
三、古人文章,似不经意,而未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澹。
——出自(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这句话说的是写文章的过程,落笔之前必须要经过经营惨澹,即“精心构思”这个环节。
在我们工作中确实经常看见这种情况,有些人写稿很快,不大一会的工夫就“交卷”了。让人好生羡慕,难道他们有何“神秘武器”?
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武器”。如果说一定有的话,那就是在写稿之前,他们进行了精心构思,也就是“打腹稿”。
著名作家理由曾说过,我写稿是“六分采,三分想,一分写”。“想”与“写”相比,“想”占得更多一些。想好了,思路顺了,写起来是很快的。
现在有些年轻人写稿时一味“图快”,在没想清楚的时候就动起笔来。结果写得不顺利,不得不推倒重来。结果本想快反倒慢了。这种状况要改变。
 
四、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出自(宋)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关起门来苦思冥想,这不是写诗的好办法,只有通过外出旅行,才能写出好诗来。
这里说的是写诗,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不接触实际,不了解生活,怎么能写出文章来呢?文以实为基,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对于媒体人来说,这句话也有警示意义。过去在记者队伍里有“客里空”现象,即不深入实际就写稿,写出的稿子经不住推敲。时至今日,这种毛病尚未绝迹,值得注意。
我们现在提倡记者要多接触实际,多下基层,多交百姓朋友,其实质就是要保障写稿不空、不泛。文章要有“实在内容”,要有“实在话语”,这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啊!
关于写文章的“道道”还有不少,这次暂说到这里。今后陆续介绍。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