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鲁迅《作文秘诀》一文讲了什么“秘诀”?

鲁迅《作文秘诀》一文讲了什么“秘诀”?

 

姚赣南

 

鲁迅是一位作家,是一位大作家,是一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他在1933年写过一篇杂文,题目叫《作文秘诀》。此文收录在《南腔北调集》中。

大作家把写作的“秘诀”亮出来了,还不赶快学?为此,我在50多年前便读过此文,如今重读,又加深了理解。


 

询问“作文秘诀”的人一直有


鲁迅在此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是:“现在竟还有人写信来问我作文的秘诀。”他的一个“竟”字,表达的含义是“怎么还会有”以及“有点不可思议”的意思。

其实,询问“作文秘诀”的人一直存在着,过去有,现在仍有。许多人坚信“作文秘诀”是存在的。不然的话,还要语文老师干啥?还要那么多“高考作文辅导班”干啥?还要在大学开设文学系干啥?还要出版那么多“怎样写作”的书干啥?

笔者也相信“写作秘诀”是存在的。我们不是常把办媒体比喻成做一桌色香味形俱佳的饭菜吗?采访好比选购原材料,写作编辑好比配料炒菜。既然做饭做菜有秘诀,写作也是应当有秘诀的。

鲁迅也承认,作文是有“秘诀”的。他在文中说:“作文真就毫无秘诀么?却也并不。我曾经讲过几句做古文的秘诀。” 其一是通篇要有来历,但说了等于没说。二是修辞要朦胧、难懂。在这里,鲁迅说的是反话,意在嘲讽当时社会盛行的“骈四俪六,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嘲讽那些风行已久的“障眼法”写作手法。

那么,鲁迅提倡的是真正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呢?


 

鲁迅的“作文秘诀”是什么?


在文章的最后,鲁迅才亮出了写作的真正“秘诀”: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总共才14个字,字字都是经典。

然而,我们还可以翻阅一下鲁迅的其它文章,便可发现他讲的写作“秘诀”还是有一些的。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鲁迅说了好几条自己的写作方法:
  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

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八,不相信中国的所谓“批评家”之类的话,而看看可靠的外国批评家的评论。

此外,鲁迅在其它的一些文章中还说过:“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这正是写小说的一个“秘诀”。

他还说:“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这是在传授作品从幼稚到成熟的“秘诀”。

鲁迅说:“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这是坚持新闻真实性的“秘诀”。

他还说过:“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这不正是在传授记者采访名人的“秘诀”吗?


 

写作技巧是客观存在的


写作的技巧虽然不能祖传,但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它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学历、阅历、经验、思想方法的不同,对写作“秘诀”的理解深浅不同,“悟”到的道理不同,从而形成写作水平高低不同。

著名家、教育家叶圣陶在1981年重读了鲁迅的《作文秘诀》一文后总结道:“写任何文章首先要有真意,没有真意就不必写。真意从何而来?来自平常时候的积蓄。待人,处事,明理,察变,全都是积蓄。”

他进一步指出:“要把文章写好,有了真意,还得讲究点儿技巧。鲁迅先生提倡白描,也不是说不要讲究技巧。会画画的人都知道,没有技巧的训练,白描也是描不好的。写文章的技巧,我想,最要紧的大致是选择最切当的语言,正确而又明白地把真意表达出来,决不是在粉饰、做作、卖弄上瞎费心思。”

看来,写作并非可以无师自通,天马行空。写作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思路,就是章法,就是素材的运用、语言的美化。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应该研究文学劳动的手法和技巧,只有在掌握了这种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列夫·托尔斯泰则说:“写作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比起阅读几条“作文秘诀”,更重要的是写作者自身的兴趣、努力、实践与坚持,是能够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写作,在写作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愿我们都能带着“真意”,在这条充满魅力的写作之路上努力前行,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