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沟通、交流,本网从今日起开辟《答读者问》专栏。在这个专栏里,我们将邀请中央主流媒体资深的记者编辑与大家互动。
我们将根据读者来信提出的一些问题,请相关的记者编辑作答。今天邀请的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老师,请他就相关问题与大家交流。
答读者五问
刘国昌?
大家好!很高兴就新闻业务相关问题与大家交流。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大家业务能力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把所在的媒体办得更好!
今天准备回答5个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实有虚,分别是——
一、请问“培训班开班仪式”与“培训班开班式”,有何区别?
答:“培训班开班仪式”与“培训班开班式”,是一个意思。“培训班开班式”更简洁些。
二、在报纸编辑中,通讯员的署名如何标?是称呼通讯员XXX?还是XXX/文?再比如,作者名字放正文首段前?还是放文尾?
答:通讯员署名一般都有个头衔,如“本报通讯员XXX”。也有像你所说的那样:“文/XXX”。但前一个好,正规。
至于说文章作者名字是放首段前?还是放文尾?我的看法是,文章作者都是放在标题下、正文首段前。这是基本规矩。
三、提一个关于导语写作的问题:现在太多的会议报道,导语部分仅介绍到会领导就用了几百字(一个领导甚至带三五个职务)。这个,哪位有破解的好方子?
答:关于导语写作问题,已有不少文章介绍过,在此不赘述了。其主要之点是两条:一是高度提炼、概括整篇新闻;二是文字要简洁。
英国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在论述导语写作时指出:“从一连串的事实中抓取核心的东西,再用一句话,以尽可能少的字数把它们概括凝缩起来,这是消息导语写作最重要的一个技巧。”
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在《新闻的结构》一书中也指出:“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
由此可见,善于取舍,善于概括,善于用简洁的文字进行表达,是写好导语的要义。
从上面所说来看,在导语中“介绍到会领导就用几百字”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应该的。因为这种写法违背了导语写作的基本规矩。
关于在导语里出现领导的名字问题,按照常规的做法是:主要负责人的名字可以出现。比如XXX校长在讲话中指出,XXX董事长强调,等等。
出席会议的其他各位领导虽不出现在导语里,但可以在消息的第二段、或文末标出。
当然,我理解有些校报、企业报编辑的苦衷。某些领导非要那么写,好像只有那么写才能通过。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呢?我的想法是,尽量做些说明工作,讲清楚写导语的规矩,让领导理解、以致支持。
四、校报编辑应选择哪些稿件,才能满足并提高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这个问题比较大,恐怕在此讲不周全,需要另外专门写文章才行。
但在这里,我先讲两条,一、要调研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二、要在“供给侧”方面加强策划。
1、调研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
办报要看对象,作为高校的校报以年轻读者为主要对象,所以一定要调研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依据这些阅读兴趣点组织报道。
现在“90后”“00后”的年轻读者,喜欢游走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面对这种情况,曾对读者有很强凝聚力的主流媒体,在面对各类个性鲜明、受众目标明确的新媒体平台时,不能失语、失灵,要通过调研想办法改进。
调研哪些问题呢?
要详细了解年轻读者对哪些话题感兴趣?他们喜欢哪些传播方式?他们不大爱看的内容有哪些?等等。然后进行梳理总结,进而在新闻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放下身段”,把读者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主流媒体上来。
2、在“供给侧”方面加强策划。
要吸引读者,需要在“供给侧”方面加强策划。
加强策划在哪几个方面下力呢?
1、针对近期年轻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及时组织报道。
2、在报道形式上加大改进力度,比如把标题做得吸引人、把报道写得生动活泼、杜绝那种板着面孔教训人的口吻等。
3、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吸引大家来参与,如“谈谈自己喜欢读的书”、“我持哪种婚恋观”、“如何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等。活动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参与的积极性自然踊跃。
总之,提高年轻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大题目,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只要我们有信心、坚持做,就一定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五、如何把通讯员培养成写稿高手?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任何一个媒体都希望这样。写稿高手多了,媒体也就能办得更兴旺了!
那么如何培养呢?
根据我在人民日报社40来年的工作经验,主要是以下三点:
1、重培训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是对的。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培训,这是十分重要的。
培训主要是培训大家的新闻业务基础知识。现在不少通讯员工作热情高、文字不错,但缺少基础知识的熏陶、训练。即使已经到了媒体工作的年轻人,也需要进一步熟悉、补充和提高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
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内容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消息写作:如新闻五要素、电头、导语、倒金字塔写法等。
2、通讯、特写体裁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写作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3、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领,主要手法有哪些等。
新闻工作专业性比较强,不加强培训恐难于胜任工作需要。边工作,边培训,这是常态。把这项工作坚持做,就能保证年轻人的业务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2、多写稿。
新闻工作实践性较强,具体说就是要多写稿。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曾说,五年看稿,十年看人。五年看稿,说的是通过五年时间你写的稿子,就能看出你的写稿能力和水平了。
五年时间,有的记者写稿子很多,各种体裁也都尝试过,可以“出徒”了。但也有些记者还不行,因为他写稿少。
写稿这行当有个特点,勤写就熟,不写则生,越不写越不行。我曾观察过同一期到报社的大学生,有的勤奋经常写,有的写个篇把稿子就“歇菜”,结果没过多长时间距离拉开了。
由此说,进了媒体门,就得横下一条心:多写稿,不停歇!
3、勤总结。
勤于总结是进步之本。战争年代,毛泽东经常表扬那些打一仗就总结的人。我们现在写稿子也应这样,写一稿后就总结一番。
总结可在“听、比、察“三个字上下功夫。
“听”,自己稿子刊发后,要多听听各方的反映,各种意见都要听。
“比”,把自己的稿子与相近的稿子比较一番,看看别人是如何写的,自己为何没那样写,等等。
“察”,通过“听”、“比”后进行察觉、剖析。最好自己总结出几条,作为以后写稿的借鉴。
今天就回答这五个问题,说的不一定准确、全面,供大家参阅。谢谢大家!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