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故乡,是每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每逢佳节,心中的乡愁便止不住地涌动,它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压抑在心中的忧伤,一起漂洋过海、举头望月,渴望明月能够寄托自己的哀思,宽慰自己的内心,想着与家人团聚,来日方长。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也许,只有离开故乡,我们才能懂得这浓浓的乡愁。

在余光中先生的诗里,乡愁是邮票,也是海峡,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地催动下,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乡愁》,令人读来低回怅惘,柔肠百转。在冰心眼中,母亲是她的荷叶,而她则是红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这份思念,是感伤,是牵挂,是久久徘徊于心中的感情,是无法随风飘散的念想。它是真挚的问候,是温暖的祝福,是默默流下的泪,经常哼起的歌,更是所有人的魂牵梦萦。

在国庆期间,一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口碑飙升,其中不乏有赚足我眼泪的故事情节,但给我印象最深、最能勾起我浓烈乡愁的故事情节是《回乡之路》:故事发生在陕西的毛乌素沙漠,这片土地在20年前曾寸草不生,学生上课时经常看到大量黄沙呼啸而过,在外人看来已是恐怖至极,这里的老师学生却习以为常。黄沙过后,教室的桌子上、老师的黑板上、学生的教材上都覆盖了大片的黄沙,一次又一次,直到麻木了他们所有人的每一根神经。一种共情的无奈和痛苦让我心碎,老师痴痴地、眼泛泪光地望着那片黄沙,对呆住了的孩子们说:“好好学本事,学好了,把咱这儿变个样!”。孩子们眼中的光一次次升起,却又在黄沙中一次次熄灭。很多年后,这里的一个孩子长大了,她回来了,她来履行自己对老师的承诺。但她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黄土高坡,没有风沙,没有贫穷。原来她在路上遇到的一个“不靠谱”的经销商竟然是高老师收养的孩子,他把自己挣到的所有钱都投资到沙漠中,一次又一次失败,直到濒临破产、欠债,终于成功种出了沙漠苹果,让沙漠变成了绿洲。

故事中的这位高老师走了,但高老师的心愿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他们用高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让家乡改变了漫天黄土的命运。这种在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奋斗,虽屡遭失败,内心倍受打击,却一次又一次强大自己,建设家乡的奋斗精神,让人拍手叫好!一个小人物,也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和担当。

也许我们的家乡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歌舞升平,但它是我们生命的起源,它是温暖的、温馨的、和谐的、幸福的,也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凡是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就有我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凡是有月亮照耀的地方,就有寄托的情丝。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作诗“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