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老师,曾撰文批评消息写作中的“胖导语”现象(详见《老记说事》公号,2020年5月8日)。
他说,“胖导语”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这种导语字数多、内容杂,让人看着费劲;也不符合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希望尽快予以改正。
刘国昌老师的批评和提醒,及时、有力。
时下在一些消息导语写作中,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警醒。
为何不能写“胖导语”呢?
我想,至少有以下两点——
导语位于消息中的开头,作用十分明显,那就是引导读者阅读之语。读者通过阅读导语,进而去看全文。而“胖导语”文字过多,且啰嗦,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反而让读者与消息失之交臂。从写作角度来说,如此的“胖导语”的写法失去导语的本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导语是消息中的“寸金之地”,它的基本要求是“简洁、精炼”。简洁,就是文字不能过多。要以较少的文字将消息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告诉读者。精炼,就是把内容加以精选、提炼。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写好导语的真谛,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两点,才能说把导语写成功了。有经验的记者深知此理,他们写导语的时候,总是改了又改,尽量把可有可无的文字删掉、尽量把最精华的内容提炼出来,让读者一看导语就想继续看正文。可有些年轻记者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不够,不大善于把文字写得简洁,不大善于把内容精炼。这需要引起重视,要进一步加强磨炼。
在每天面世的媒体中,其实有不少写得精彩的导语。我们不妨找出来经常看看、学习一番。
例1:
本报酒泉11月7日电(余建斌、朱霄雄)11月7日15时12分,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并顺利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本报新疆喀什1月20日电(记者王瑟)当强烈的地震发生时,人们纷纷向屋外跑。可有一个人却冲向屋内,叫停了正在运行的列车,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运行。 这个人叫石三诚。新疆南疆铁路喀什车务段五间房车站工作人员。
?点评:导语虽分为两小段文字,但却以活生生事实写出来了新闻场景,有吸引力。
通过以上几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写导语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只要多看、多写、多改,就能写出精彩的导语来!(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