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从“经典”中创造“经典”

QQ截图20201109141428.png


从“经典”中创造“经典”

——企业报“新人”采访“法宝”(三) 


王天海


在第21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备受新闻界关注的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见附件1】如期发布。作为一名新闻人,或者说与新闻打了10余年交道的老新闻人,每年这个时候,我总是感觉热气腾腾、欢欣鼓舞。回首走过的新闻路、采访路、记者路,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慨与故事。

最让我感到满足的是,每年这个时候,总会读到一批经典的新闻作品。作为全国最高奖项、全国最优秀的新闻作品,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凝聚了最精华的新闻原料,是新闻工作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千锤百炼,打造出的新闻力作,值得我们每一个新闻人研读。尤其是企业报新人,更应该将其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和必读品,反复琢磨、仔细斟酌,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与营养。

   


1


   


如果要问,当今是什么时代?您可能会说,市场经济时代,或国际化时代,亦或是高科技时代,等等。但我也要说,这是一个网络高度发达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意味着,有海量的信息,包括各类与新闻有关的内容,涌现在我们眼前。只要喜欢,没有读不到的,只有读不完的。特别是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令我们感到惊叹。一部智能手机,有话费、有电、有流量,不用去图书馆、不用去买书、不用一页一页翻书,只需盯着手机、足不出户,便可以一直读下去。可以说,与信息欠发达时代相比,无书可读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处在如此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个被信息包围的年代,我们的工作、生活变得如此高效、轻松、方便、快捷。我们要感谢人类科技进步、感谢社会飞速发展、感谢国家繁荣富强!尽管当前一小部分人对新媒体有抵触,坚持不用微信、否定手机阅读、抵制网络作品,但我们要清晰地看到:在这个狂变的时代,如果不接触新鲜事物、不适应新的潮流,稍有缓慢,就会错失良机、落后于人。

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正借助互联网平台,从“幕后”走到“台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人们追捧的“明星”。比如,余秀华凭借一首情诗《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在网络上“一夜成名”、迅速走红,成为国内知名诗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2


  


在信息高速发达、让人眼花聊乱,甚至有时看不清主流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这成为新的课题。网络有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不乏也充斥着一些“标题党”“毒鸡汤”等。如果利用不好,不但起不到正面激励作用,消磨时光不说,还会对个人的身心和大脑带来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高效学习、高质量学习?答案是:学习经典,向经典靠近。这也是我在本篇文章中,谈论的核心与重点。首先,要加紧学习、加快步伐。如果再不学习、再不觉醒,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其次,学习要有重点、有步骤,要学习精粹、学习精华。否则,只能做无用功,或者进步缓慢,达不到目的。

作为一名新闻人,更应该多学习、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不断充实自己。在写稿时,一定要多思考,有独特的看法与观点、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怀、有一定的深度与温暖,给人能带来启发与启迪。如果只是通篇的大话、空话、套话,一味粘贴、复制、模仿,稿件不仅不受欢迎,而且还会被视为垃圾文字的制造者。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在前期构思的基础之上,表达出我认为比较新颖、独特的观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段文字,以及段落之间、小节之间、开头与结尾,都是依据一定的逻辑拟定的。用词是否准确严谨、前后语言是否通畅、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引用的案例是否有说服力与典型性,讲述的故事对文章主题是否有贡献,等等。这些都是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深思熟虑的环节。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把衡梁、柱子立起来,然后在修缮里面的门框、墙面等。写作亦如此,先理清思路,做出框架,然后再往里面填充素材。

   


3


  


从“经典”中汲取“经典”,我认为,可理解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学习“经典”;第二步是创造“经典”。学习“经典”是创造“经典”前提与必要;创造“经典”是学习“经典”的必然结果。只有先学习“经典”,才能创造“经典”。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学习经典新闻作品的基础上,创造出经典新闻作品。比如,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就是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的经典。

学习经典,我们要学习其结构框架、语言风格、创作手法,等等。只有不断向经典靠近、向经典看齐,模仿经典、跟随经典,才能创造出经典。这样,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长期坚持下去,就算拿不上中国新闻奖,也能拿个省级、行业的新闻奖;省级、行业的新闻奖拿不上,也能拿个市级、或者报社内的奖。总之,只要坚持学习经典,真心付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6年,正值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旺盛时期。那时候,我采写的新闻数量很多。报纸上,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我的稿件。有时候,一期刊登好几篇。有一段时间,我在匆匆忙忙的写稿中,放慢了思绪。这么一直写下去,感觉在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运动。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稿件的质量?如何写出一些比较新颖独特的稿件?

有一天,下班回家后,我从书架上随手取下一本放了很久但一直没有细读过的新闻写作方面的书,以期从中寻找到我想要的东西。翻着翻着,无意间看到原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当记者时写的一篇经典新闻作品《夜宿车马店》【见附件2】。第一次品味,我就被其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手法独特、极具创新的语言与风格深深震撼。

因为经典,所以难以忘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脑海里始终忘不掉《夜宿车马店》这篇经典新闻作品。写稿空闲之余,我常常打开一遍一遍读。至今,我脑海里像播放电影一样,浮现出刘云山笔下“农民坐在炕上讨论丰收”的场景。也就是从那时起,如何写出像《夜宿车马店》那样的新闻作品,成为我心中最大的梦想。

    


4


  


2017年,春节刚过,我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曾经工作过的班组采访。因为从工人干起、来自基层,所以当记者后我时常走进基层,喜欢与基层职工谈心交流。起初,我并没有采访目标。只是想去老班组转一转,看看熟悉的人。然而,没想到的是,当我到达到后,惊奇地看到了巨大的变化。

人还是那些人,很多都没变,但环境却完全变了。不管是工作现场、休息室、操作室都焕然一新。曾经的车间办公楼,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远程指挥室。回想我在的时候,条件是多么艰苦。如今,又是多么优越。凭借着新闻职业的敏感,我第一反映是:发现了一条好新闻。于是,顺藤摸瓜、顺着线索,走访了很多工人师傅。

回来后,我立马写稿。写稿前,我开始琢磨:不能跟老套路一样,这次怎么写得更加灵活、更有可读性,让职工更加喜爱?正想着:脑海里再次浮现出刘云山的《夜宿车马店》。这次采访到的素材和《夜宿车马店》中的素材及其相似,只不过采访身份不一样。一个是农民谈丰收后的喜悦、一个是职工收入提高后的喜悦。那么,我可以模仿《夜宿车马店》的写法,去写这篇稿件。

说快也快。伴随着灵感的爆发,一篇简短的通讯,不到1小时内迅速“出世”。校对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想看,语言全部来自基层,都挺有意思。报社一版编辑经验十分丰富,从事新闻30多年。看完后,立马找到我:这是难得一见的好新闻。

我们经过沟通后,对部分细节进行了修改,并将标题改为《在干熄焦丁班拉家常》【见附件3】。这个标题后来我才反应过来:一是更加接地气,拉近了与一线职工的心理距离;二是更加形象直白,能更好概括稿件的内容。

稿件很快就发表在一版的重要位置,原来班组的工人师傅们看完后,纷纷打来电话,高兴地合不拢嘴,亲切地称我为他们身边的“工人记者”。当年年底,报社向外报送好新闻时,我自荐这篇。不出乎意料,该新闻获得了“冶金记协好新闻通讯作品三等奖”【见附件4】

   


5


  


此时,我还坐在电脑前写稿。报社的大院里,在搞庆祝记者节的游戏活动。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一名与新闻结下深厚情谊、有着难舍情结的老新闻人,在这个独属于记者的光荣时刻,我应该感到快乐与高兴。但是,我却依然在“固执”地写稿,在享受独处之美、在体验写稿之乐。是的,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今日,我什么也不关心,只关心写稿。

然而,这篇文章,一写就是整整一个下午,下班后还结束不了。直到一口气写完,才甘心。然后,再一遍遍看,配上相关的图片与附件。如果认为没什么问题了,还不能投。放上一阵,全都忘记后,再回过头看。结构、逻辑、语言、文字,都要检查、琢磨,不能出现歧义。该调整的调整、该修改的修改、该润色的润色,直到自认为满意为止。即使这样,还是不敢投,担心有错别字什么的,或者明显的低级错误,以免发出来丢人。

其实,我也是快乐的,只是从外表与行为中没有体现出来而已。外人看来,我可能有些孤独、冷漠、孤僻。实则,我的内心是丰富、热情、奔放的。第一,我沉浸在品读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经典作品的喜悦之中,久久难以自拔。这些经典的新闻作品,是我最大的节日礼物和精神晚宴。

我读这些经典作品,就如同饥渴的孩子吃到盼望已久的大餐一样,迫不及待地大口大口享用。这些经典作品当中,有学不完的知识与诀窍。其中所用到的一些方法与智慧,正是我缺乏的、也是我身上所不具备的。从这些经典作品当中,我能够汲取我想要的、我需要的新闻元素,能够充实我的新闻世界、拓展我的新闻视野、提升我的新闻情怀,为今后的新闻之路带来无穷无尽的益处。

其二,我一整天都在写稿。早上写了3篇新闻稿件,2篇已在中国甘肃网上发出来。下午一直在写这篇文章,之后还要写一篇“干部职工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稿件。这是我一直所坚持的风格,也是我的性格所决定的。遇到可写的素材,立马写出来,不想拖延,也不想写一半放下。好比办事一样,遇到问题立马去解决。若遇到困难,一点一点去解决,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事办成功为止。

    


6


  


写到这里时,天色已晚。窗外黑得什么都看不见,办公楼里静悄悄的。虽然有点头晕,但还在坚持写。回顾这一整天,我都在写稿。对我而言,写稿与阅读经典是一样的快乐与享受。要不然,我怎么会一动不动坐一整天呢?而且在这过程中,大脑一直处在兴奋状态,一点也不感到劳累,写完一句急着写下一句、写完一段急着写下一段,直到写完才罢休。

我每次写的字数与篇幅,往往超出预期,不管是新闻稿、文艺稿,还是议论稿。因为我的很多想法往往都是在写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自己又不愿放过,所以就强迫写出来。如同参加征文一样,计划写2500字以内,结果写的时候,刹不住,写成了5000多字。最后,为了能争取获奖,又十分痛苦地删减到2500字以内。这篇文章本来计划写2000多字,结果不小心写到了5000多字,加上附件,达到了六七千字。回头看的时候,还都删不掉,认为都对文章主题有贡献,不忍心舍弃。

当然,这也是我追求的理想状态,如果没有烦事打扰、如果现实允许,我愿意用全部时间来阅读经典与写作。一半时间,用来阅读经典,从中汲取知识与营养,丰满自己的精神世界,避免大脑里的素材枯竭;一半时间用来写作,释放自己的情绪与孤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享受写作的乐趣与快感。

有时候,我常常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忘记身边发生的事,一直沉浸在写作中。我深知:这会对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愿意一直这样写下去。因为,我总梦想一直能与“经典”为伴,在写稿的世界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典”。

最后,我还要再唠叨几句,送给正在摸索前行的企业报新人。我们身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纷繁复杂、新闻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一定要保持淡定从容,不能被“路边”的“野花野草”所迷惑,迷失阅读与学习的方向。不管多么繁忙,一定要静下心来,拨开乌云迷雾、排除各种干扰,在诸多迷乱的文字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那一块心灵故乡与新闻净土。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与“经典”为友、向经典学习,从经典的新闻作品中,汲取最精华的新闻知识与营养,努力在新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正如中国有句老话,要学会与高手过招。是的,与高手过招,才能快速找到差距与不足,才能弥补自身短板,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对于新闻人,只有研读经典新闻作品,才能更好更快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从“经典”中创造“经典”,是新闻人成长的捷径,而且是十分管用、高效,能够立竿见影的“法宝”。这是多年前,一位十分成功、已位居领导岗位上的新闻老前辈传授给我的经验。现在,作为年轻新闻人中的老人,我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转化,分享给新一代的企业报新人,愿我们在追求新闻事业的征途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附件1:


附件1: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jpg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


附件2:

夜宿车马店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斤,比去年增长两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70%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干,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盔,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账,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0000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0000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

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热,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刘云山)(新华社呼和浩特1981年11月30日电)



附件3:


附件3:《在干熄焦丁班拉家常》.jpg

《在干熄焦丁班拉家常》



附件4:


附件4:2017年度冶金记协好新闻通讯作品三等奖.jpg?

2017年度冶金记协好新闻通讯作品三等奖




作者简介:

王天海,1988年10月出生,就职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BA硕士,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被评为爱岗敬业“最美雄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