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选取怎样的新闻照片上版面?

在报社当编辑、上夜班时,眼前有一大堆照片,每天要选出一些上版面,有的照片是单独发表,有的照片是配合相关文章发表,有的照片是组成“图片专栏”发表。

那么,怎么样的照片才能引起编辑的注意、才能入选并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呢?归纳起来,以下几类照片是比较受欢迎的,是采用率比较高的。

 

见证时代进程的照片

新闻图片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新闻性,它必须是能展示新闻现场的、表现新闻人物形象的。它可以使读者直观地看到新闻事实,产生亲临现场的感觉。这样的照片,配以图片说明,就能独立成为一条完整的新闻报道。有的好照片甚至能登上头版头条的位置。而那些内容陈旧的、事件过时的照片自然就得不到采用。

与文字新闻一样,新闻照片要讲究新闻价值。那些题材重要、接地气、有教育意义、能见证时代进程的照片值得拍摄与推广。

1951年2月中旬,在志愿军某部政治部担任摄影组组长的黎民拍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部队过江后,他把这张照片的底片小心翼翼地包好,寄往解放军画报社。不久,照片就发表在1951年第4期《解放军画报》的扉页上,并被当时全国各地的报刊普遍刊用,同时还荣获了志愿军总部二等奖,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为历史留下一个不朽的见证。

图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jpeg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照片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秘书长、希望工程标志性照片《大眼睛》的拍摄者解海龙说,新闻照片要承载“记录现在,告诉未来”的使命。新闻摄影要求记录绝对的真实,真实记录才是新闻摄影的生命。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摄影作品,则具备了“改变未来”的力量。他拍摄的《大眼睛》照片几乎成了当年一个时代的象征。

图二:希望工程标志性照片《大眼睛》.jpeg

希望工程标志性照片《大眼睛》

现在有一种摆拍的照片和视频,自称是为了鼓劲,实际上是假照片、假视频。这种照片和视频由于失去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仅不应提倡,而且需要抵制。

 

视觉冲击力强的照片

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只有一个视觉中心。笔者在选新闻照片时,喜欢选那些一下子就吸引眼球的照片,选那些只有一个聚焦点的照片,而放弃那些有两个三个重点地方的照片,放弃那些既形散又神散的照片。

在当年越战期间,有一张《火烧赤身女孩》的照片震惊世界,甚至引发越战结束。照片中裸跑的女孩名叫潘金福,白磷弹袭击了村庄,小女孩身上烧着了,她哭着边脱衣服边跑。这张照片有强烈视觉冲击力,获得了普立兹奖与1972年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奖。

图三:《火烧赤身女孩》照片-1.png

《火烧赤身女孩》

抓住视觉中心这个概念,就是抓住了重点。当读者看到一张没有视觉中心或有多个视觉中心的照片时,弄不清楚你想表达的主题,照片就达不到报道新闻的目的。

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可以通过调整取景范围、调整景深、加强色彩、选择角度和追拍等手段来凸显视觉中心,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如果用拼凑的、移花接木的手法来编造出冲击力,最终必然会失败。

2005年有一张新闻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第一爆》,曾凭富有冲击力的“瞬间美”打动了评委,获摄影比赛金奖。后来,网友指出此照片有电脑合成嫌疑,最终被取消了获奖资格。

图四:《中国农村城市化第一爆》照片.jpg

《中国农村城市化第一爆》

 

生动活泼的照片

艺术照可以摆拍,但新闻照片一定要抓拍,抓住那精彩的一瞬间。成功的抓拍是创作一幅优秀新闻照片的关键因素 。只有抓拍,才能抓住真实和精彩的画面。一位资深的摄影记者说过:“抓拍是摄影记者的一项基本功,需要拥有责任心、正义感、勇气担当和技术技巧。”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抓拍。

而那些摆拍的照片,往住人物面部表情僵硬,动作走形,画面凝固。还有一些PS过的照片,人物如悬浮在空中,事物也从而失真。有一些单位发表PS照片后被读者揭露出真相,搞得十分被动,有的道歉,有的作检查。

如轰动新闻界的照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和《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虽然均已获奖,但最终被证实是经过电脑合成处理的虚假新闻图片。为此,不但取消了拍摄者获得的奖杯和证书,有的登报向全社会道歉,有的被所在单位解聘。

图五:《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照片.jpg

《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

图六:《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照片.jpg

《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有故事情节的照片

把新闻照片拍出故事,拍出矛盾冲突,拍出人的心理变化,让读者通过画面体会照片中的深邃意境和丰富涵义,这是新闻摄影工作者应当追求的境界。要完成故事片式的新闻照片,首先要构思,在拍摄前,脑子里先形成一个生动的故事,然后设计画面,最后才按动快门进行拍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3日,还在上幼儿园的3岁的小男孩郎铮被埋一天后被救出。,解放军战士用担架把他抬出。满脸伤痕的郎铮举起右手,解放军叔叔敬礼。摄影记者捕捉到了这个画面,一幅《生命的敬礼》好照片诞生了!

图七:《生命的敬礼》照片.jpg

《生命的敬礼》

新闻照片要讲脚踏实地的故事,讲感人的故事,讲改革发展的故事,讲坚守初心创新奋斗的故事。“讲故事”不是“编故事”。不能编一些假、大、空的故事来忽悠读者,欺骗观众。

2004年,武汉某报记者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曾得荷赛三等奖。这张照片看上去很有“故事”,新娘和新郎戴着口罩,伴娘托着新娘裙裾,一位柱拐杖的老人擦肩而过。然而,照片获奖后照片上的新郎向摄影记者索赔,并告上法庭。引发人们这张照片是否摆拍与造假的讨论。

图八:《非典时期的婚礼》照片.jpg

《非典时期的婚礼》

 

反映人物精神的照片

新闻照片在很多情况下是拍人,要拍出人的精气神。在我们的记忆中,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形象往往是由一张照片而留下的,而这张照片正是最能反映他们精神面貌的那个瞬间。

现在有些新闻照片虽然拍摄的也是真人真事,但由于拍摄技术不佳、不熟悉被拍摄者对象,有的被拍摄对象过于紧张,造成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不好。怎样才能使所拍摄的人物流露真情,亲切自然,神态感人?摄影工作者只有深入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成功。

一个好的摄影师,不仅仅是拍个照片,而是个社会活动家、美学家、文学家,具有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又有深厚的笔底功力,才能在观察生活、分析事物中,在关键的时刻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

优秀的新闻照片不是“易碎品”,而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弥足珍贵。人民日报著名新闻摄影家蒋铎老师在1968年10月1日拍摄过一张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拍摄前,蒋老师发现周恩来总理比两年前明显消瘦和憔悴,心头为之一颤。蒋老师抓住时机,按下快门,拍下了当天周恩来那忧郁的眼神、疲惫的神态。这张照片后来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图九:《1968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照片.jpg?

《1968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

47年后的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当天阅兵结束后,一名网友找出蒋铎老师拍的这张周总理照片,写下了“这盛景,如你所愿”的微博,迅速在网上转发和传播。至9月4日上午,转发量竟然超过一百万!许多网友看了这句微博和这幅老照片,流下了热泪。一张老照片,至今仍令人感动。

正如蒋铎老师所说的那样,新媒体时代,报、网、端、微、屏齐发力、共相融。新闻摄影机遇更多,舞台更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闻摄影记者要与时俱进,增强“四力”,以生活为师,深入探寻新闻摄影规律,不断创作出更多生动鲜活、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注:文中图片均由笔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