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稿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QQ截图20201109142351.png

与学员的N次通信

写稿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第十四封信)

刘国昌


XX学员:

上次你谈到写稿时的经历,深感“写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句话,反映出你已进入“写稿状态”了,不错!

作为媒体人,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写稿。只有把稿子写好了,才能更好地吸引读者,把自己所供职的媒体办得更好!

然写稿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下很多的功夫才行。

简言之,这功夫就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这句话是谁讲的呢?是作家理由讲的。他虽说的是写报告文学,但同样适用于新闻作品的写作。   理由先生把写作功夫归结于“十分”,然后把写作的三个环节“跑、想、写”细分出各自的比重。

这种划分,你觉得如何?我认为很有道理。

因为这句话不仅给人一个鲜明印象,且具有颇强的操作性。

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



一、为何要“六分跑”?



我国文论家曾言:“文以实为基”。这“实”,指的就是客观实际、实事、实人。

写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行为。作为记者要写稿子,只有到实际工作、实际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才能写出稿子。也只有这样,写出来的稿子能以事实为基础,具有真实性和生动性。
实际工作、实际生活,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而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主体——人,更是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我们要写出这“色彩斑斓的工作生活”、“风采各异的人物”,不做到“六分跑”,那怎么可能呢?
“跑”,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说的是记者要勇于到实际中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原记者部主任田流结合自己体会曾说:“当记者就要往下面跑。坐办公室怎能写出好稿子?我一年到头从玉米地出来,又钻到高粱地去了。”正因为田老这么“跑”,他才不断写出了多篇接地气的农村报道,为人们所赞扬。
“六分跑”,强调是“跑”的时间要多一些,不能蜻蜓点水。常有一些记者下是下去了,但没“沉下去”,没几天就回来了。特别是现在有些被采访单位接待记者大都备有一些现成的文字材料,有的记者拿了就走。需知,那些材料是不能写稿子的。要写稿子必须要亲身去到现场,接触当事人,并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
“六分跑”,强调是记着要“跑”的方面要多一些。比如采访一个人物,不仅要同被采访人进行交谈,还要同其他人了解情况;不仅要询问一方面的情况,还要询问与此有关的多方面情况。这样做,才能获得真实、全面的材料。也就是说,不能“单打一”,要广泛地收集材料才行。
在“跑”的过程中,记者不仅要“身”在基层,而且还要“心”在基层。在基层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悉心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他们的实际生活。如若身子是下去了,但依然坐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那也是不行的。媒体界有句行话:“脚底板下出新闻”,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任何了解记下去“跑”的情况呢?
有家媒体的负责人有一个好办法:看记者的采访本。一看采访了几次?二看记了多少东西?三看记者是否写了采访笔记?他说,只要看看这些,你就能了解记者下去“跑”得如何了。
这确是经验之谈。


二、为何要“三分想”?



“三分想”,说的是记者要善于想问题。
这“想”不是说采访完了再去想,而是说在“跑”的时候就开始“想”。
“想”什么?
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想”采访的主题确立在哪个点上?
2、“想”围绕哪些问题去采访?
3、“想”找哪些人采访?
4、“想”采取哪个角度去切入?
5、“想”写稿子的思路,打好稿子的“腹稿“。””
总之,采访前要“想”,采访过程中也要“想”,采访完毕时更要“想”。


三、如何理解“一分写”?



也许有人看了“一分写”,觉得是不是太少了?
初看此提法,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但综合起来考虑,这“一分写”是有道理的。
“写”是稿子完成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这最后的环节是以前两个环节,即“六分跑”、“三分想”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只有切实做到、做好了前两个环节,才能进入最后这个“一分写”的环节。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艾丰曾说,我写稿子一般是很快的,因为我在下面“跑”得多,“想”得也多。到了写稿的时候,思如泉涌,走笔如飞。
当然,写稿时要考虑谋篇布局、行文结构、遣词造句等因素,但这些都在“三分想”的时候,基本“想”好了,有了“腹稿”。
 

小结语 



写稿子要“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讲的是一个思路、一个技法。具体如何掌握?还要靠记者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掌握。
每位记者采访、写稿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都必须要经过“跑、想、写”这三个环节、这三个步骤。哪一个环节做不到位、哪一个步骤没切实做到,那是写不成、也写不好稿子的。
愿大家在这方面拿出实际行动来,磨炼成才!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