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徐铸成火车上看风景,几天后写出了旅途见闻

QQ截图20201109141234.png


徐铸成火车上看风景,几天后写出了旅途见闻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三
刘国昌

 

资深报人徐铸成带的研究生贺越明,前不久撰文写了徐老的一个故事:

1983年暑期,时值76岁的徐铸成老先生赴北京京为民盟中央举办的多学科学术讲座主授“新闻学术”。我随行做助手。

在赴京的列车上,他没有闭目养神,而是不时站起身,专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好像总是看不够似的,而这是他那年第三次进京了。

若干天后,他写的“旅京通讯”刊出,我很惊讶和佩服。

 

点评:

徐老一路悉心观察,并很快写出了稿子,令人敬佩。

从中我们能感悟到什么呢?

至少有以下两点启发——

一、记者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

徐老作为资深报人,一直秉承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观察意识。

记者和普通人一样,但又具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观察意识比较强。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记者在内的十几个人同时置身于一个环境里,过后问及每个人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可能是一般地在那儿看看,

有的可能是王顾左右而聊天,

而记者则不同。记者观察得比较细致,四周景物、人的状态、环境变化等,都对留有深刻的印象。

他们所以能这样,是观察意识使然。

观察,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观”,另一个是“察”。

“观”,即是看看,左看右瞧,横瞅竖见。

“察”,即是发现,前后变化,新旧差异。

这一“看”、一“察”,结合在一起,就能看出独特点,有了新发现,写稿子时心里就有了底。

这是记者的基本功。

这种基本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逐步形成。

年轻的记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意识和观察力。

二、记者要有强烈的写稿意识

徐老作为老报人、报社的老领导,一般不会带有硬性的写稿任务。但多年的职业生涯,使他老人家即使没有写稿任务,也要结合旅途见闻考虑写些文字。

这是老人家的习惯,也是记者应有的可贵品格。

由此我还想到人民日报记者罗茂城的一个故事:

1981年9月,罗茂城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日报记者部,部里让他到四川当驻地记者。他凭着一封介绍信就走马上任了。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无车二无房,没人接待,外出坐公交车,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很差,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然在这情况下,罗茂城坚持写稿。他说,作为记者,必须用稿子开路,用报道树立权威。于是他不断写,那段时间基本是写一篇用一篇,采用率较高。正是这种强烈的写稿意识和行动,使分社的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

倘若他的写稿意识不强,借口“筹备工作忙”疏于动笔,那怎么当好一个驻站记者呢?

由此可以看出,写稿意识强是一个记者应该且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

小结语

时下有些年轻人喜欢当记者,这当然是好事。但当了记者还要学习老记者的观察意识、写稿意识,在这方面下大功夫、下足功夫。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有出息的好记者!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