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才能乐观?

  “如何才能乐观”这样带有哲学意味、心理元素、生活经验的内心叩问,往往是在我们落入暂时的挫败、失意、忧虑、孤独、无奈等感受的时候,才更容易浮现出来的命题。大家都说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家也都说乐观积极的心态很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人生风浪的冲击中保持乐观呢?
乐观是天生的吗?
  若要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探讨“乐观”,一定绕不开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由他所著的“幸福科学四部曲”(《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共四本书),引发了心理学对“幸福”“乐观”等积极心理的关注热潮。
  有趣的是,他对于乐观的研究,最初是在关于“无助感”的实验中得到的灵感。因为许多无助感的实验结果显示:每3个人中都有1个人,无论遭遇什么困境和打击,都不会变得无助,而是始终斗志昂扬、上下求索,努力挣脱困境、开拓新局。同时,哪怕没有遭遇什么挫折,每10个人中也会有1个人,从一开始就采取放弃的态度,习惯于枯坐等待、垂头丧气,不仅自己屏蔽外界的鼓励激励,还持续散发出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息。
  所以,乐观是天生的吗?一定程度上讲,是的。历史上,那些经历人生的反复捶打、冲击、波折甚至折磨,却依然从容面对、活出精彩的人,比如孔子、司马迁、苏轼,无不如此,也许他们的禀赋之一就是天生乐观。那么,对于乐观指数很普通、甚至天生悲观的人来说,命运就此定型了吗?经验和科学都在明确地回答,不是的。
乐观的表现是什么?
  笼统地说,乐观无外乎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当裹挟着各种问题的困境席卷而来,我们都难免感到焦虑紧张、慌乱匆忙。其中,悲观的人往往直接放弃抵抗、缴械投降;乐观的人,却能很快冷静下来,尽可能比较多地收集事实信息、客观地全面分析来龙去脉、有效地形成破题思路和应对方案,并且积极调动资源推动执行,在实践中验证应对之道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直至问题解决。第二,当失败、不幸、黑暗的结果还是出现了,任凭什么人,也必然会体验到痛苦难过。其中,那些因为悲观早就放弃努力的人,反而找到了自我安慰的借口;那些曾经付出些许努力却将信将疑的人,感受到巨大的失落失意失望,也许就此一蹶不振;乐观的人,却可以用“弹性”的心态来接收和消化这暂时的、偶然的、还有努力空间的结果。因为,乐观的人对于负面事件的看法和解读往往有着独特的风格———暂时性、个性、主动性。
  举例来说,假设你在某一门课程的得分低于你的预期,看到那不如人意的分数,你会不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这个专业不适合我?我在学习方面没有天分?同样面对此情此景,乐观的人更有可能会这样想:“我能考上北师大,足以说明我的学习能力是很不错的,初入大学有些学习方式的变化还需要适应(暂时性);只是这一门功课成绩不太理想,我在其他有些科目上的表现还是挺好的(个性);如果我改进学习方法,做到更加认真听讲、独立作业、经常向老师助教同学请教、勤于思考,不仅成绩能够得到提高,专业能力也会更加精进(主动性)。”这样解释之后,乐观的同学也就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进步路径。
  如果说保持乐观有什么秘笈,那应该就是形成这种暂时性、个性、主动性的解释风格。无独有偶,根据心理学经典的情绪ABC理论,客观事件只是引发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不同的人对于相似的情景之所以有着迥异的反应,是因为大家对于客观事件的解读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带有乐观色彩的解释风格,无疑会让我们面对负面事件的时候,具备更富弹性的心理状态、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行为策略。
乐观的悲观主义与悲观的乐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乐观的悲观主义与悲观的乐观主义这一组对比,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全面的视角来深入理解“乐观”。
  乐观的悲观主义,归根到底还是悲观。悲观的背后,往往是“万念俱灰”的信仰缺失。没有对人类属性的归属感、没有对家国的使命感,缺乏来自集体、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性支持感,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自己。这种被不断放大的或者膨胀出来的自我,会促使一个人只关注自身,甚至出现“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莫浪费”的“假乐观”行为。长久以来,关于东方“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的争论长盛不衰,其实无论身处哪种文化氛围之中,毕竟人的社会性是根本属性,对社会关系的联结需要是本能。因此,个人主义越是大行其道,悲观主义造成的心理问题和生命悲剧就会越多。
  悲观的乐观主义,指的则是一种“直面惨淡”的坚定勇毅。地球的自然演变史,人类这看似漫长其实不过沧海一粟的社会发展史,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和现实约束,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百年变局……在宏大的命题面前,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是很渺小的,但是一个一个的“我”团结起来,就会爆发势不可挡的决定性的力量。一个微小的人,仿佛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载也覆也不过眨眼之间;而团结起来的人类集体,本身就是汪洋大海,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是创造伟大的基础,也是产生乐观的源泉。人类的天性使然,使得我们对于真实可见的一切同类的悲伤报以同情,迸发为之伸出援手的信念,并且就这样一代代持之以恒地接力奋斗下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曾陷入深度抑郁、巨大迷茫的人,无论富有或者贫穷,跨越国界种族,都能在为难民、病患、穷苦人的慈善和志愿工作中,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
  千年之前,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看透了“吾生之有涯,而人类发展之无涯”的悲壮结局,却更有义无反顾投身于此的使命感,继承着前时代打下的基础,与同时代的伙伴肩并肩,共同为了下一个时代的人类事业努力。何其壮烈,却也何其乐观、何其伟大!所以,悲观和乐观本就不是完全对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对群体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可以化解我们对个体命运的悲观,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乐观主义者,成为真正的人“类”。
拥抱真正的乐观
      只有明白了乐观的本质,我们才能穿过“虚假乐观”“表面乐观”甚至“微笑型抑郁”的迷雾,不断走近真正的乐观。
  第一,的确有人天生就是乐观者,他们意志坚强、百折不挠,在一次次的积极行动中破茧成蝶,非常夺目。同时,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通过原生家庭教养、有意识地学习、反复地练习实践,同样可以掌握乐观的能力;第二,乐观的表现包括辩证积极地分析困难问题、有弹性地消化负面结果,因为乐观的人对于负面事件的看法和解读往往有着独特的风格,归因表现出暂时性、个性、主动性的特点;第三,乐观的真相其实是悲观的乐观主义,更多的是“直面惨淡”的坚定勇毅。对群体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可以化解我们对个体命运的悲观,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乐观主义者,创造历史、创造伟大;第四,个人的价值不是自己本身所赋予的,而是在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
  祝同学们拥抱真正的乐观,过好积极的人生。【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派驻)专职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