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反转新闻下的“保留态度”绑架了谁

2020年9月17日,高管鲍毓明性侵养女案判决水落石出,“现有证据不能证实其行为构成性侵犯罪”,打破了许多人对鲍毓明有罪的认知。与此同时“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作为被用来评述“反转新闻”的一句话也为公众所熟知。它所提倡的“保留态度”,是对社会公信力的重塑,还是对公众话语权利隐形的“绑架”?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可以成为律己的原则。随着网络环境的泛自由化,受害者越来越倾向于将“转发”作为发声和求助的方式,个体角度的说辞便成为了围观者获取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大量的转发在别有用心的言论引导下很容易导致信息传播的严重失真、观察问题的单一视角和思维的固化与惰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不愿意成为某一方当事人利用舆论谋利的转发工具,希望通过“不予置评”的方式主动从纷繁庞杂的信息漩涡中抽离,成为整个事件的“陌生人”,站在“他者”的角度更加冷静理性地思考问题。将保留态度作为对自己“三思而后行”的警醒,是可以接受并值得提倡的自我约束方式。

“未知全貌”不应该成为阻止个体发声的借口。群众对社会事件的观察,有时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时则类似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但不论是“看豹子”还是“摸大象”,群众永远是事件之外的群体,他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事件的所有细节,“不予置评”也不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健康的舆论环境应当被允许拥有一定的容错空间,而不是拿“未知全貌”为由堵住别人的嘴。看到豹子斑的人就评论斑点,摸到象鼻的人就评述象鼻,所有针对既定事实的理性发声都应当被鼓励。当然,这种发声也必须是负责任的发声,否则发声者会成为用舆论带节奏”的起点。

“不予置评”不应该是冷漠和消极的处事方式。如下的恶性循环存在于新闻发酵的过程:热心肠的网友帮助转发了“受害者”真假掺半、添油加醋的一面之词,而后新闻反转,网友被骂;网友再次看到类似新闻,处于对“受害者“的关怀依然选择转发,随后新闻反转,网友再次被骂……随着“后真相时代”的社会公共话语权逐渐被解构,变得脱离语境和碎片化,社会事件的旁观者经历几次反转之后仿佛被卷入“狼来了”的魔咒,他们害怕被某一方当事人的言论裹挟,因而对严肃的社会事件避之不及,用冷漠的态度对待类似新闻。然而,缩头乌龟般的处理方式并不值得嘉奖,对社会事件的密切关注和适时发声才是我们的权利和责任。一定程度下的迷茫和误解可以被宽容,麻木和躲闪却不应被粉饰。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言,人的理性始终是“有限理性”,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信息并永远给出最优解。针对社会事件,不应因为“未知全貌”就绑架他人发声的权利,亦或因为害怕反转而冷漠麻木,而是应当在有限理性之下给出负责任的观点。


文/本报记者 吕乐言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文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分享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