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从当年老记者描述毛泽东的报道,我们当学点什么?

最近看中国新闻史,对当年老记者描述毛泽东的报道颇感兴趣,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现摘录些许与大家分享——

其一:

1944年夏秋间,时为《新民报》主笔的赵超构在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中,对毛泽东这样写道:

身材颀长,并不奇伟,一套毛呢制服,显见已是陈旧了。领口是照例没有扣的,一如他的照相画像那样露着衬衣。

眼睛盯着介绍人,好像在极力听取对方的姓名。谈话时,依然满口的湖南口音,不知道是否因为工作紧张的缘故,显露疲乏的样子,在谈话中简直未见笑颜。

然而,态度儒雅,音节清楚,词令的安排恰当而有条理。我们依次听下去,从头至尾是理论的说明,却不是煽动性的演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先生。

其二: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时任《大公报》记者彭子冈在通讯《毛泽东到重庆》中,对毛泽东这样写道:

“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西口音说这,当记者与他握手时,他仍在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

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

毛先生敞开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以上两位老记者对毛泽东的描述,颇有特点,于今仍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

一、唯真,才能动情;唯实,方能感人。

在人物通讯写作中,对人物的描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如何才能把人物描写的好呢?“两个实”,一个是真实,另一个是平实。

这“两个实”,是写好人物通讯的根本,特别是写大人物、先进人物的根本遵循。

因为——

写人物一定要真实,要写出实实在在的真实人。不能有一点虚假,更不允许虚构。

写人物一定要平实,要按照人物的本来面貌去写,既不缩小也不拔高。人为拔高,往往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招来厌烦。

当年赵超构、彭子岗写毛泽东的报道,坚持真实、平实的写法,把人物就写活了、写真了:

“身材颀长,并不奇伟,一套毛呢制服,显见已是陈旧了。领口是照例没有扣的,一如他的照相画像那样露着衬衣。”

(点评:写身高,写穿着,自然、得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他的手指被香烟烧得焦黄”、“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

“毛先生敞开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

(点评:观察之细,描写之妙,写出了特征。)

以上的描述,真实、平实。当年人们包括国统区的人们看了都对毛泽东顿生好感、敬意。

人民日报一位资深编辑谈及这一点时说:“唯真,才能动情;唯实,方能感人。”这确是至理名言。

然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人物造假、事迹造假、话语造假、行为造假、人为拔高等时有所见,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愤怒。近些年来,虽已大为好转,但不真实、不平实的个别事例仍有,需要人们引起高度警惕。

二、少用概括语,多用具体细节。

在确保真实、平实的前提下,写人物时还要注意少用概括语,多用具体细节。

现在有些写人物的稿件在这方面做得较差。一些人写稿不大注意、不大善于在细节处进行描述,而是爱使用那些概括性语言。

如,“来的人身材高大,身体魁梧,浑身是劲......”

人们不禁要问:何为身材高大?一米七?还是一米九?不如写出具体的身高让人信服。

再如,“身体魁梧、浑身是劲”,怎么感知呢?不如写“他将装有80多斤大米的口袋,一下子扛在了肩上”,来得具体、实在。

写人物一般都要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进行一番描写,让读者对所写人物有一个了解。

但写这些特征时,不能什么都写,而是要择其主要之点、新鲜之点进行细致描写。

如写毛泽东,彭子冈写他的外衣、鞋底、衬衣等。特别是写“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真是神来之笔!

也许有人会觉得“琐碎”,其实倒是细致、自然。

还如写毛泽东的口音和打碎茶杯的事儿,非但没让人感到“意外”,反倒觉得真实,可信。

在稿件中通过细致的描写,能使人们真切感受到所写人物的魅力所在。在这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小结语

赵超构、彭子冈当年写的报道,已过去70多年了。但其真实、平实和细致的笔法,至今仍有着借鉴意义。

写人物特别是写一些大人物、先进人物等,千万不能人为拔高、添枝加叶。然这些毛病至今仍未绝迹。写人物一定要“高大全”;说出的话一定要有“豪言壮语”,诸如此类的毛病,值得我们时时警醒、处处注意。

写人物是为了倡导一种价值理念、推介一种社会风尚。如果我们记者写得不真实、不平实,那就无法实现上述的目的。因此说,如何写人物,怎么写好人物,并非小事,而当把它作为大事来对待,认真写、精心写,力创出更多人物通讯的精品之作。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