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在校参加媒体工作,可提高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QQ截图20201019114903.png?

与学员的N次通信

在校参加媒体工作,可提高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第十一封信)


刘国昌



北京某大学有个学生通讯社(以下简称“学通社”),在校一些学生踊跃到那里工作,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最近一位学生在微信中谈了他的体会:

“我是一个内向不自信、不善于交际的男孩。胆怯的我,不善言辞,内向腼腆却也不甘心安于现状。为了挑战自己,也同时源于对读书和写作的热爱,我加入了学通社外宣部,也就是后来的记者团。老师教给我们采写的方法,鼓励我们多读多写多采访。”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接受了一个独自去另一个校区采访的任务。在当时,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莫大的挑战,一个不自信的人该如何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但我深知迈出了选择挑战的一步,也就迈出了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我踏上了这场征途。在路上我紧张得一次又一次地翻阅反复修改过的采访提纲和资料,几乎要将那短短的几页文字深深地刻在脑子中。但当采访真正开始的时候,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涌入了我的身体,我感受到了语言交流的美妙,这是一种真诚探寻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那次采访说不上有多成功,但我自己却在那次采访谈话间重塑了自己,找到了属于我的那份自信和激情。

曾经的一切怀疑和否定,在那之后转变成了热爱。在每次采访过后,都是将自己和采访对象融合升华的过程。每一个优秀的采访对象,都会激起我想要探知的欲望。我酷爱在深夜写稿,只为寻找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纯粹的连接和灵魂的碰撞。”

看了这位学生的体会,深感他的路子走对了!特别是他勇于克服自身不足,“找到了属于我的那份自信和激情”,在“与人打交道”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做得真不错!

一、媒体工作最能锻炼人

这位学生“内向不自信、不善于交际、不善言辞”,但他还是参加了学通社的工作。通过采写的实践,他不但写出了稿件,还在与人打交道方面有了锻炼,改变了那“不善于交际、不善言辞”的状况。

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媒体工作,给了他锻炼成长的平台和机会。

世间有诸多的工作岗位,而媒体这个岗位则具有它的独特性。其中之一就是要经常与人打交道。采访人物、报道人物,要与人打交道;报道新闻事件也要与人打交道。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搞媒体工作就是在搞“围着人转”的工作。

“围着人转”,就要与人接触,就要与人打交道。

就其业务方面来说,约稿、谈稿,要与人接触;采访、考察,更要与人交谈。也就是说,与人交往,是做媒体人的必修课。

也许有人会说,与人交谈、交往有何难?从根儿上说,确实不难,都是人嘛!但作为一个媒体人去采访,而且要采访出“料”,那就有点难了。

为何?因为被采访的人各种各样,情况不同。

有的欢迎,有的冷面;

有的善言,有的木讷;

有的好说,有的沉闷;

有的低调,有的阔论。

面对这些各不相同的情况,如果媒体人自己没信心,不敢去,那是不行的。   

怎么办?无它,要像上面所说的那位学生所言:“重塑自己,找到属于我的那份自信和激情”。

坚持这样做了,坚持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成功就会来到自己的面前。

二、与人打交道,有方法可循

与人打交道体现在各个方面,就媒体人来说,在采访中与人接触是有很多讲究的。

这里举两个例子:

例一:“心要诚”。

人民日报有位资深的记者曾说,与人打交道就是一个字:“诚”。只有心怀诚恳之心,没有采访不了的人和事。

这位记者介绍说,他最初当记者时采访一位科学家,事先看了材料,准备了提问的提纲。采访时他照本宣科地一一询问,结果不理想。老人家不大愿说,即使说了也不是什么“有用的料”。事后记者部的老同志帮他分析原因,指出是自己的“心不诚”。

原来他只是单纯地当成任务去完成,以为“我问你答”就可了事。殊不知,你面对的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你没虚心之态、谦恭之貌,老人家怎么能与你开怀畅谈呢?

由此说,与人打交道,要有一定的“温度”。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一条就是“心要诚”。“心诚”,有了温度,交谈也就有了“热度”,何愁采不到“真料”!

例二:“迂回术”。

在新闻采访中,有些题目、场合,是可以直来直去的。比如对突发事件,车祸、火灾等,务必要仔细追问,直到搞清楚原委为止。

但在平时的一些采访中,则要可采取“慢功夫”。“迂回术”则是其中之一。

1995年初的时候,时任人民日报驻黑龙江记者董伟,在小说《暴风骤雨》人物原型地尚志县采访。问及农民的生活变化时,没人能与他说上几句;看材料,都是“死的”,感觉不深。于是他索性在那儿住了几天,与老乡喝酒唠“炕头磕”,结果收获颇丰,很快写出了“‘赵光腚’的后代,富了”的报道,受到各方的好评。。

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位年轻记者采访文化名人张中行,第一次收获寥寥,无功而返。在老师点拨下他二次采访,见面不说采访事儿,而是从住家环境、电脑使用,书法练习等“闲话”慢慢聊。结果把张老先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滔滔不绝说个没完。傍晚时分还执意留记者吃饭,在饭桌上继续聊。采访归来,这个年轻记者乐了,获得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料”。写出的“文化名人张中行近况”一文,颇受读者喜爱。

小结语

现在“90后”、“00后”的年轻人,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确实缺少锻炼。应该尽快帮助他们增强这方面的锤炼。

如何锤炼呢?到媒体岗位上去!到采访实践中去!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就会有大变化,大进展!

诚如开头把那位大学生所说那样:“采访活动重塑了自己,找到了属于我的那份自信和激情!”

青年学子们,努力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推荐文章

?与学员的N次通信——如何让采访顺畅、有收获?(第一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锤炼文字功底有3个渠道,你应了解和践行!(第二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在赏析中提高做题水平,试试看!(第三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通讯员如何成为写稿高手?(第四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文章切忌随人后(第五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说说“采访三题”,愿你采访更顺利!(第六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培养几个摇羽毛扇的人物——谈办好校报企业报的一个问题(第七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版面设计有三个手法,请你借鉴!(第八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抓“点”上题是关键,你掌握了吗(第九封信)

?与学员的N次通信——从一条稿子说通讯写作:请把握好这“三个点”(第十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