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新鲜的事物会随之而来,身边的人也在悄无声息地在更替着。在面对这些新事物的时候,我们认知境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停留在第一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我们的内心滋生了偏见。
在不了解的他人具体情况下不妄加评论、不随波逐流改变自身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陌生的人进入你生活、学习、工作的范围内,他或许会穿着不搭,或是其貌不扬,或是仪态欠佳等等。这时候我们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对这个人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虽然我们知道不能以貌取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会先入为主。理性想来,首先我们不能只看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以及只听自己所想要听到的东西。我们要进一步去了解、体会他人为何如此。倘若人人都是以貌取人,不解人意,那么社会就会陷入重重矛盾之中,个人又能如何提升自己,国家又如何强大呢。再者换位思考,假设我们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你的言谈举止在他人看来略有粗鄙,他人对你另眼相待,你又如何自处呢?所以,不知他人,不添是非;做好自己,不留话柄。
自身反思检讨后再与他人沟通,是解决偏见的有效方法。当对他人不了解但又心存偏见时,我们需要先对自身进行反省,为何会心生这一看法,检讨得出原因。随后在私下与被产生偏见者进行沟通。若是遭到对方拒绝,我们就让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或是与他暂时保持一定距离。对他人的偏见,于我而言就像与亲友之间产生矛盾一样,有矛盾那便找出原因再进一步沟通解决,偏见也是如此。如若我们产生偏见而不去解决,可能会导致两人关系格格不入,也可能会将有机会成为挚友知己的人变成陌生人。反思是得出错误原因的好方法,理解是友谊持久的保鲜剂,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因偏见引发误会进而造成恶果有很多种,轻则两人形如陌路,重则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诊断出蔡桓公有些小病,而蔡桓公却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当作功名。扁鹊一而再地劝解,都无济于事。不久蔡桓公发病身亡。蔡桓公因对医生存有偏见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我们不应以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放下心中的偏见,才能还世间一片清净与赤诚。
偏见与我们并不遥远,甚至长存于我们身边。人们表面的样子就像一道弥漫在我们眼前的迷雾。我们要让理解、反思、沟通等吹去那道迷雾,露出被遮掩的温柔有趣的内心以及围绕我们身旁的那绚丽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