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培养几个摇羽毛扇的人物——谈办好校报企业报的一个问题

与学员的N次通信——

培养几个摇羽毛扇的人物 ——谈办好校报企业报的一个问题

(第七封信)

刘国昌


?一位在大学校报工作的学员反映说,新学年来了,我们校报编辑部又忙乎起来了。新学年新面貌,校报也要紧紧跟上。但有时颇感困惑的是,有时费了好大劲儿编出的校报却不大受欢迎。他询问:针对这种情况,有何好办法吗?

这位学员的苦衷,我很理解。然我要说的是,不必为此多苦恼。这是办报过程中经常、必然出现的情况。

当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感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在策划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常办常新靠策划。

搞媒体的人都知道,媒体常办常新是媒体生存、发展之道。如果总是面貌依旧,没什么新的东西,那读者就会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常办常新呢?其中只要一条就是靠策划。

策划者,谋划、筹划之谓。新闻是客观发生的,当然不能搞策划。但新闻报道必须要搞好策划。只有经常不断地策划出好选题、好专栏、好稿件,才能把媒体越办越红火。

二、搞好策划,需要几个“摇羽毛扇的人”。

搞策划就是在研究报道时,要多出点子、多出主意。

这种能出点子、主意者,往往被称为“摇羽毛扇的人”,即像诸葛亮那样,摇着羽毛扇,足智多谋,主意多多。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了近40年,感触最深的是在人民日报领导、编辑和记者中有不少“点子王”。这些人视野广阔、思路敏捷、反应迅速、点子迭出。正是这些人出的“金点子”,使报纸常办常新,不断出彩、引人入胜。

大家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是1985年7月创刊的。初创时,推出了不少好的专栏。比如《望海楼随笔》、《自由谈》、《读史札记》、《思想杂谈》等。这些专栏怎么来的呢?都是由谭文瑞、袁先禄、高集等老报人策划的。

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海外版负责人谭文瑞回忆说,推出《望海楼随笔》专栏,取“望海思亲”之意,旨在促进祖国统一。该专栏刊头的字用篆体,文排楷体,围以花边,在版面上格外醒目突出。从文体上说,兼取杂文和散文之特点,既有叙述,也有议论和抒情。

该专栏推出以来,不少名家都为之写稿,讲究的文字,精彩的议论,博得好评不断。

当时海外版还有个专栏叫《众生相》,专写老百姓的事儿,颇受读者喜爱。这个专栏是谁设计的呢?是时任海外版负责人、曾驻美国首席记者袁先禄。

1986年年底有次讨论专栏设计时,他说,国内版有个“凡人新事”专栏,我们海外版也应开个写普通百姓的专栏。叫什么名字呢?

就他的话题,大家讨论说,咱们叫“凡人凡事”吧,也有的说叫“百姓生活”。袁先禄听了都不大满意,最后他说:“我看干脆就叫‘众生相’,写芸芸众生的故事嘛!”大家一听都叫好。

《众生相》推出后,以其独特的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广大的海内外读者,成为当时一个颇有名气的栏目。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有那么几个能出点子的人、有那么几个“摇羽毛扇的人”,就会推出好专栏,报纸就会常办常新。

三、“摇羽毛扇的人”应具备的品格

“摇羽毛扇的人”应具备哪些品格呢?有以下三点——

1、脑子灵,反应快,点子多多。

我接触过一些“摇羽毛扇的人”,这些人脑子灵活,反应快速。谈及世事、舆情等,消息很灵通。在搞策划、拟定选题时,总是点子多多,他们能提出几个方案供领导和同事们比较、选择。编辑部里有这么几个人,可谓幸哉!

2、笔头硬,出手快,行之有效。

在媒体工作离不开写作。作为“摇羽毛扇的人”,不一定直接参与每天具体的写稿任务,但也要写方案、拟选题、讲思路。他们的笔头硬,出手快,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文案。媒体里很需要这样的人,如果只能说而不善写,那也不是合格的“摇羽毛扇的人”。

3、视野广,阅历深,多知多懂。

“摇羽毛扇的人”之所以能点子多多,在于他们视野广、阅历深。多年的工作经验、广深的书报阅读,使他们多知多懂;看问题、议选题时,总是看得比较远、比较广。如果只囿于眼前的那点情况,局限于部门那点事儿,那是议不出有意思选题的。

总之,培养几个“摇羽毛扇的人”势在必行。这是关乎媒体生存、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问题。愿有更多的媒体在这方面都行动起来,让一批“摇羽毛扇的人”脱颖而出!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