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作的灵感从何而来?抓住它,你就会成功

写作的灵感从何而来?抓住它,你就会成功

姚赣南

 

写作灵感似乎是个玄而又玄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突然出现,又转眼消失。然而,它是确实存在的。有了写作灵感,文思如泉涌,创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写作灵感,写了一会儿就写不下去了,只好看着天花板发呆。

什么是灵感?灵感是人们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之后,瞬间获得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思维状态。灵感可以使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灵感的基本特性

要抓住灵感,首先要了解灵感的基本特性。灵感到底有哪些特性呢?

灵感的第一个特性是平等性。灵感对每一个人是平等的,张三可以有,李四也可以有;作家、记者、通讯员可以有,书画家、建筑师、科学家也可以有。关键是谁能发现,谁能把握。

灵感的第二个特性是飘忽性。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实物,不是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或一盆花、一棵树。灵感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东西,它会在脑海中闪现,或让人眼前一亮。

灵感的第三个特性是瞬间性。灵感是稀有的,它是瞬间出现的,不是天天有、不是时时有。当它出现的时候,也许只有几秒钟,这时,你就要果断地牢牢抓住它,切勿让它从你的眼前溜走了。

灵感的第四个特点是专属性。别人的灵感不能代替你的灵感,你的灵感别人也用不上。灵感仅供一个人的受用,而不是像共享单车那样,你用他也可以用。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写作灵感呢?

 

从触类旁通中找到灵感

所谓“触类旁通”,指的是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人们常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包涵着这一层意思。

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学艺时,有一天他在西湖边上散步。当天,路上行人很多,一位盲人的竹杖杵到了一位老人的脚上,老人怒道:“唉!你也不看看前面是什么?”那位盲人说:“前面一片漆黑。”老人说:“黑都看得见,难道白就看不见吗?”盖叫天听到此话后猛然醒悟:如果我想在表演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必须看到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达到“心明自明”的思想境界。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给了盖叫天京剧创作灵感,使他的艺术造诣有长足的进步。

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学习书法时临摹古人,很是刻苦。某夏日,他与妻子在外乘凉。郑板桥为练字用手指在自身大腿上比划。写着写着,比划到妻子身上去了。其妻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为何不写自己的体?”郑板桥从这句话中迸发灵感,决心集古人之长,走创新之路,终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六分半书”。

 

从厚积薄发中发现灵感

厚积薄发,首先要“厚积”。只有读书多、阅历多,才能达到厚积的境地。

作家莫言有一段时间经常去书店买书。有的书写得很差,但他还是买下。他的想法是,写得再差的书里,总是能找到一个好句子的,而一个好句子,很可能就会引发灵感,由此产生一部小说。当然,好书里的妙句就更多了。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的开头,就是受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的影响。川端康成写的是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而莫言写的是山东高密白色温驯的大白狗。莫言说,开篇几句话,确定了整部小说的调门,接下来的写作如水流淌,仿佛一切早就写好了,只需我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一位作家在说到找灵感时说,感觉自己没东西可以写的时候,可以尝试着从相关的专业书籍中寻找灵感,看看同行的作品,多研究读者喜欢的文章是如何表达的。他还建议可以打开一些资讯类的网页,看看最近有哪些新闻热点,说不定就有不少可以让你有感而发的内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诗经》中“抱布贸丝”和《周易》中的“日中为市”的情况,读到了春秋战国的“前朝后市”和《礼记》中对市场的一些规章条例,以至了解到汉、唐、宗的市场情况,引发灵感,连夜写成了一篇加强当前集贸市场发展与管理的文章。

灵感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但它却是作家长期思考的结果。有了积累,就能有比较、有分析,经过思考,就会有突然间的灵感闪现。

 

从处处留心中萌发灵感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在采访中、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看到亮点,萌发灵感。

瓦特因留意烧开水时水壶盖的跳动产生灵感,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躺在苹果树下看到成熟苹果坠落产生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英国作家狄更斯通过散步来寻找创作灵感。有时白天,有时夜晚,他经常外出散步,一走就是好几英里。他的《伦敦夜行记》就是最直接的散步成果。在他的一些小说中,破烂的街道、流浪的乞丐、悲惨的生活都源于他在散步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唐代诗人李贺骑驴出门时,身上背个锦囊,看见典故、词汇便收集起来,回家整理时读到产生灵感后就写诗。

用心的记者、通讯员、作家都有一个好习惯,有专门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自己的一点一滴的生活感悟。因为有些顿悟到的东西,时间一长便会忘记。有时半夜突然想起些妙句警言或文章布局、素材,最好马上把它们记录下来。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灵感再也不会从你身边溜走了。

 

从深入一线中获得灵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的生活是“活水”,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才能激发灵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

许多著名的记者、作者正因为深入生活,才获得灵感,有了创作激情,写出了优秀作品。我在以往文章中介绍过的人物有:范长江、邓拓、斯诺、魏巍、范敬宜、穆青、罗开富、吕岩松、商恺、林里等,都是如此。

在此,我再讲一位歌词作者胡小石的故事。1962年,年仅22岁的胡小石写出了著名歌曲《乌苏里船歌》的歌词:“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优美歌曲,让人们记住了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以及他们的生活。

当年,胡小石一路辗转,跑遍了赫哲族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的3个聚居地。他和赫哲族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住窝棚,一起捕鱼。正是这样扎扎实实的一线生活经历,让胡小石找到了歌词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胡小石说,“没有生活,就无法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贴近大众心灵的好歌。”

 

灵感可遇但不能强求

人们获得灵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能强求。有一位著名作家曾夜半起身到田野里去寻找灵感,走了半夜,当然没有找到。据说,有一位立志写作的小伙子知道此事后,便学习这位作家的样子,夜半起身去街上寻找灵感,险些被巡夜的人当小偷抓了起来。

看来,当我们刻意去寻找什么灵感的时候,常常是得不到的。可是,当我们似乎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往往会有稍纵即逝的感受、思绪、记忆在脑中闪现,这才是灵感。

灵感是潜藏于人们思维深处的活动,它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说到底,灵感不过是顽强劳动所获得的奖赏。辛勤的调研,艰苦的探索,丰富的阅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灵感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我们在写作时心须抱有积极的心态,有热情,有激情,有兴趣,有想象力,敏锐而清晰地开展工作。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灵感很快会出现,就会搬掉写作中拦路的大山,眼前呈现一片光明。

抓住灵感吧,它将使你获得成功!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