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站一位名为“虎子的后半生”的博主,自称是肺癌患者,在包括B站在内的多家平台开设账号,制作视频记录抗癌生活,由此换得一些收入。但却有网友发现,该博主在另一平台出现了奢侈消费的记录,“卖惨骗钱”的质疑便由此产生,舆论攻击、侮辱谩骂也接踵而至。随后,“虎子”做出回应,媒体也发布了调查结果:“确认该用户是癌症晚期患者,不存在伪造病情的情况”。真相已经大白,但那些辱骂、攻击的声音却仍让人记忆犹新。此次事件中,值得关注的不止真相,更有那些舆论漩涡中不明真相,却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遗余力讨伐着的“侠客”们。
对比“虎子”视频里的弹幕和评论——从“加油”到“泄气”的反转,当大众认定视频内容为虚假信息之后,不少人把满怀激愤倾注于偏激的语言,将这一尚未定音的事件推向了一个极端。当发泄情绪比理清事实跑得快、当争吵比调查“嗓门高”,人们很容易跟风声讨、迷失判断,甚至产生误伤。
面对碎片化的互联网世界,受众不能依据片面真实做出价值判断。对于每一个慈善行为,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既不能把爱心当作“怜悯同情的施舍”,也不能视作“理所当然的应得”。不应以偏颇成见取代独立思考,不该以个人宣泄伤及公共理性,我们呼唤的内容应是“理智的求解”。因此,只有学会将碎片化的新闻与信息以理智的心态看待,才不会被部分偏激的言论牵着鼻子走。
在这样一个多次反转的事件中,主人公“虎子”的言论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群众的观点。近年来,自媒体及其平台快速发展,给了很多人表达观点、展示专长甚至成名获利的机会。有些自媒体一直恪守行业规则、法律法规、公序良俗,而有些则利益至上、流量为王,常常游走于谣言的边缘、试探伦理的底线。把小事夸大,让标题惊悚,使情绪激化,有时未必有助于推动事情解决,反而占用公共舆论资源。所以,少一些大吹大擂的功利,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真实,自媒体行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这次事件一再反转,群众情绪几经起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网络媒体引导下的“信息流走向”。到目前为止,“虎子”事件仍缺少确切事实与权威调查,媒体们的困惑质疑纵使合情合理,但是随意的发难指责也并非最佳选择。可以说,面对争议难辨是非时,调查求解比放大公众情绪更为重要。审慎、敬畏事实应是网络媒体的自我要求,而不是把热度、流量放在首位。
有人说,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谣言、误传、带节奏、悬疑惊悚、病毒营销……在剧情反转、频繁打脸的背后,人们更想知道真相何在。当新闻事件发生,真相没来得及被证实,小道消息却开始不胫而走,这样“后真相”的传播,让客观、公正、中立越来越成为稀缺品。以最近大家热议的选秀节目《青春有你》中的选手段小薇为例,因为疑似打压队友的表现被网友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网络暴力。身处舆论中心的段小薇含泪淘汰后,队友也站出来为她澄清,网友们才意识到自己因为片面的剪辑而对这位选手开始了无端谩骂。节目的恶意剪辑,观众的误听误信,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特例。技术越发展,传播渠道越丰富,传播范围越广阔,话语就越具备公共性,越应该成为“责任话语”。
不论在信息传播中扮演哪种角色,在信息的大浪潮里,学会理智是第一要务,对于获取的知识也应该保留一种“责任感”,避免盲从的首要办法就是收集信息后给予自己思考的时间,这就像救援的“黄金15分钟”,我们也应该给予自己缓解公众情绪的几分钟。当“震惊!”的文章开头变成理性的报道,当十秒钟的转发时间变成十分钟的冷静思考,井然有序的网络社会也将触手可及。
在自媒体时代中,人人都有发言权,形形色色的信息需要我们理性判断真假。媒介只是信息的搬运工,不应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我们不妨给事实多一些时间,给态度多一些理性,让自媒体回归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