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读《皮囊》有感 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编者按:《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该书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现在,就让我们与身边的读者一起,去体会蔡崇达想要展现的内容。

《皮囊》是蔡崇达长篇散文集,他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以描绘人物肖像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一篇篇有着小说质感的散文中一一展现开来,表达了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此书写到了睿智的阿太、平凡坚韧的母亲对于修建房子的执着、残疾父亲的生死、精神中的神明、被误解的张美丽、天才文展、两个阿小,充满理想的厚朴等等。

故事中每个人的皮囊之下,都隐藏着另一个真实的自己:母亲在任何时候,都展现着自己坚强的一面,为的就是在小镇中活得体面,只有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才卸下伪装的皮囊;张美丽皮囊下藏着自己能够被小镇上的“族人”认同的渴望,直到死去的那一刻,这个渴望依然没有实现;大小阿小,想尽一切办法,来掩饰自己心中那份被认同的渴望;天才的文展,在天才的皮囊之下,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被别人拉下来的恐惧,最终撕下天才皮囊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充满理想的厚朴,用所谓理想的皮囊来为自己的叛逆辩解,做逃脱现实的保护色,他追求的理想并不是真正的理想,直到死的那一刻,他也没有明白,真正应该追求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海是藏不住的,“我”以为的海并不是“我”以为的,皮囊下真实的自己是藏不住的。

如今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失去了最初的自己。有人惧怕回忆,有人沉迷于回忆,有人努力忘记回忆,但极少有人直面回忆并走向回忆,而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作者选择“看见”,“看见”自己和身边人,或者更多的人。我想作者最后写到回家,并不是作者厌恶了城市生活,而是告诉我们应脱下皮囊,做回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触动我的并不是某些人物身上的故事或某种精神,而是作者在讲述往事时出奇的冷静。我无法想象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也无法想象作者所走的心路历程,但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渲染任何情绪,只是客观地叙述,冷静地剖析人物。反观文字部分这样的冷静,采取上帝视角反而让我觉得真实与轻松。有人说蔡崇达冷漠,作者仅仅是把他们客观地描述出来。我认为文学作品没有规定一定要有人情味。对于读者来说,情绪微量地注入,是让我们有大量的留白去酝酿自己的情绪。文学作品总是这样:先是触动你然后再影响你。不用被情绪绑架,让你完全拥有自己,也不生硬地去同情谁。你愿意旁观就旁观,想流泪便流泪,作者只是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样,生活原本就是这样。

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有很多,正面的、负面的、推崇的、贬低的,等等。我想其实这都无所谓,读书就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没有必要去神化或者妖魔化一本书。马塞尔·普鲁斯特说的:“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皮囊》就是这样“认人”“认心”的一本书。

今年的疫情,让我重新意识死亡。我们正经历着一次与死亡有关的全球性的灾难。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总是讳莫如深、避而不谈或是谈死色变。就像《西藏生死书》中所说的:“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我们总是用钱引进技术、用医学维系生命、用设备延长身体时间,却在精神层面出现了真空,极度抗拒和逃避死亡话题。作者在《皮囊》中提及的死亡也不在少数,当你经常处于死亡的边缘徘徊时,死亡已不再可怕,似乎是一件平常事。在一篇一篇的文章中,我似也渐渐地对死亡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有些人虽生犹死,他们活得迷茫而冷漠,仅仅为了皮囊而活,这些人未曾真正地活过。我们应重视生命的质量,珍惜生命本身,不要为了修饰皮囊,而拖累了自己的灵魂。

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不应该想着如何装饰自己的皮囊,而是应该剥开自己的皮囊,直击自己的灵魂,去回答人生中终究要回答的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