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阅读缘何变成了『刷书』?

如今,网络直播,已成为营销推广、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书店直播、阅读直播、图书销售直播,更是出现在了文化传播领域中……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中华书局推出“中华聚珍系列讲座”直播,引发受众广泛互动。近日,知识付费产品代表性人物罗振宇,在抖音与得到 App 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带领用户一起,在三小时内快速“刷”完 148 本新书,并建议观众尝试一年内读完这些叠起来有两米高的图书。这让不知阅读如何取舍的受众寻找到一种“高效”的选书方式。有数据显示,三个小时里,抖音平台上的峰值在线人数达到 1.85万人,图书商品销售额共计 19.57 万元。

但是,这种直播“刷书”,也引发了争议。有的认为,直播刷书,是知识付费和线上直播带货买书相结合的新事物。“这一类快速刷书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得出直播中不仅仅是内容介绍,也有主播个人的见解。相比经过沉淀、思考和探讨的传统知识传播,知识直播更类似一种短平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善于把握受众心理,让读者更容易在知识海洋中找到所需要的点。

但也有学者指出,直播刷书,知识带货,看似为读者节约了选书时间,但这一类直播传递的讯息以“外卖式”知识居多,与其说是忠于知识本身,不如说知识背后的生意才是更重要的驱使者。

有的网友看了直播刷书,说李佳琦一场直播试了 380 次口红,因为口红用一秒钟就可以看见颜色,两三小时内刷完一百本书,把需要精心阅读的好书当作抹一下就可以放回盒子的化妆品,未免过于轻慢,而观看直播“刷书”,刷的只是“学富五车”的感觉——好比“买不起奢侈品的人但对各大名牌特征倒背如流”进而产生“仿佛拥有”的错觉——跟着直播刷过的书,就仿佛自己读过一样,刷的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有知识”“爱阅读”的感觉,而实际上这是在为“知识焦虑”买单……

这样,我们基本清楚了这种直播刷书的特征,

“刷书”在于快速,给读者提供的是“高效”的选书方式,节约了选书时间,它是一种短平快的知识传播方式,直播传递的讯息以“外卖式”知识居多,存在着知识背后的商业利益驱动……而对读者来说,观看直播“刷书”,刷的是“学富五车”的感觉,刷的是“有知识”“爱阅读”的感觉,是在为“知识焦虑”买单……读者网友的这种阅读“错觉”,追求的也并非是知识本身,而是一种精神氛围,一种暂时解除焦虑感的心理慰藉和寄托,在文化上存在着一种自我幻觉和自我欺骗……

所以,快速“刷书”,很容易让我们读者想起这个“信息快餐化的时代”里,那些“快读”

“速读”

“速成”的流行阅读方式。如今,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令人眩晕的速度时代,我们的生活常常是紧张、急迫、受挤压,精神生活也愈加趋向“速度化”。而且,我们当代人很少有空闲时间,我们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掘自己的能力,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我们满意,即便是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也必须服务于我们的短暂的快乐。而且,这种愈加趋向“速度化”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状态,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一种习惯。所以,这样看,直播刷书,三小时内快速“刷”完 148 本新书,这样的阅读选择方式,与那些流行的“快读”“速读”“速成”的方式,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在阅读生活中,那些走捷径的“读书速成法”,往往也很有市场。

说到底,“信息快餐化”“阅读快餐化”“速读”“速成”,在今天已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其实质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变得简单化、幼稚化,放弃了深入地思考,抽象的领悟,和理性精神的训练,对阅读没有心灵的品味,没有灵魂的交流,没有精神的对话,一切以实用、实效为原则…… 总之,快速见效、带来功利目的和商业利益的阅读的需求,取代了提升人文精神和升华生命品质的阅读、文化精品的阅读。

有学者批评直播刷书,传递的讯息以“外卖式”知识居多,这即告诉读者知识的传播应该是拉纤式的、牵引式的,读者应该尽可能选择高于自己知识思想水位的原创作品进行阅读,“沿着知识的坡度上行”,同时,读者应该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文化精神的“判断力交给这些主播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