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讨论诗的平台,但不应使用语言的暴力。我从此关闭诗和诗的评论区。”北岛,诗歌史上传奇的人物,为中国当代诗歌作出了卓著的贡献,竟遭受网络暴力致关闭评论区。那些攻击者脸面何在?
“他们对所有东西毫无敬畏之心,陷入了彻底的虚无主义。”(观察者 APP 署名“天才小海盗”的作者撰文)最终,那些人会抱着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消失在娱乐至死的炮灰中去,而北岛,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北岛这一事件的映射下,网络平台的语言暴力可窥见一斑。开明的社会环境与完善的法律制度使每个人拥有了平等的言论自由,一些人却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按照自己的想象与偏见、抱着并不真切的认知、说着误导群众、污蔑他人的肮脏语句。他们将电脑屏幕当作自己的遮羞布,将键盘作为自己的战场,无知无畏、剑拔弩张,一言不合便“问候”你祖宗十八代,以此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丝毫不知已经成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帮凶。
网络上的暴力言论屡见不鲜,若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网络暴力言论,在适时规避他人暴力言论的同时也避免自己说出同样的话,不跟风、理智评论、文明用语,日复一日,想必网络平台的风气会有所改观。
网络暴力者喜欢“乱扣帽子”。前段时间,张文宏医生因不提倡早饭喝粥,便被别有用心之人扣上“挑衅传统”的帽子,说他崇洋媚外、有悖传统。一时间,跟风之人众多,谴责之声四起。他只是关心广大群众营养摄入,如此好意却被曲解,可见网络语言暴力颠倒黑白的邪恶力量。网络暴力者擅长牵强附会,其言论站不住脚跟,只能在一时的群情激愤中利用网友的情绪愤怒推波助澜。面对某些牵强附会的抹黑,保持必要的理智是我们应具备的“网民的良好素养”。
网络暴力者爱好“偷换概念”。近日,知名微博原创视频博主Papi酱因“孩子随父姓”被网友嘲讽女权主义人设崩塌,骂声四起。可是,女权主义与“孩子随父姓”二者真的相关吗?女权主义是一个社会性概念,而“孩子随不随父姓”则是完完全全的家庭私事。将二者关联起来抨击女权主义者的人,才是真正的伪女权主义者。在上网冲浪的同时,广大网民还需具有一双“慧眼”来甄别一些言论的可靠性,看得准,还要看得清。
网络暴力有时裹挟在网络用语中。网络平台中,与高涨的表达欲相“匹配”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
“我太难了”“宝藏女孩”“上头”“我酸了”等等,许多流行语使用起来既能准确表达出心中所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可谓“深入网友心”。与此同时,有些带有侮辱、歧视、干扰视听、诱导性的网络用语也在悄然流行。如“带节奏”“洗地”“白莲花”“绿茶”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是贬义、以偏概全、极具煽动性。如“带节奏”一词,指的是“故意煽动群众,从而让读者产生针对某个体或群体的负面情绪”。不可否认,的确存在真正带节奏的人,他们表现得高明而不易为人察觉,还会指责其他人“乱带节奏”。总的来说,他们只允许自己认同的声音出现,而与此不符的话语都被统一称作“带节奏”。当网络上不再允许其他声音出现,所谓“言论自由”便成为部分人的自由了。
网络暴力同样存在于粉圈之中。近几年,网络平台的发展为粉丝提供了大量群体聚集的空间,“饭圈文化”“粉丝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粉丝团队也更加“专业”,打榜、控评、做数据,一系列操作绝不含糊。粉丝对偶像的热爱在一系列实际行动中得以展现。同时,某些粉丝狂热的爱与维护愈演愈烈,对偶像的崇拜正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滋生了网络暴力。
粉丝的网络暴力一方面体现在粉丝间的“骂战”和粉丝针对路人的恶意;另一方面体现在某些粉丝毫无顾忌地使用“举报”等公权力来达到对偶像有利的控评。两位艺人一旦因为某件事产生关联,稍有争议,艺人还未做出反应,双方粉丝首先“开骂”,将不满与怨气肆意宣泄,充满戾气。路人如果发表对某一艺人的评价,稍有触碰到偶像利益,便要承受被粉丝骚扰网暴、被人肉威胁的后果。当公平与规则只适用于少数人,当举报变成铲除异己的手段,所谓“粉圈文化”与“拉帮结派”有何不同?在粉圈没有底线的生态环境下,网络世界的语言垃圾得以生存,网络暴力被无限放大。
在言论自由的氛围中,我们得以通过网络在不同平台上表达自我、可以针对某些社会事件发表个人的看法与心得,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言论自由的界限,而不应将言论自由作为发泄自身情绪的保护罩。网民们若想逃离网络暴力的桎梏、实现平等交流,便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应保持自身的理性与客观。要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不是没有底线。如果有人认为披上“马甲”便能肆无忌惮,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惩治。
青年作家李尚龙在其长篇小说《刺》中这样写道:“网络让每个人开始拥有言论自由,也让话语权逐渐趋于平等。可是,平等的话语权和自由的言论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界越来越自由,还是意味着有些人的言论越来越不负责?”当我们面对群情激愤、情感难以压制、情不自禁、想要一吐为快时,先想想自己敲下的字眼是否过激,想想自己表达的方法是否理智。如果我们都能学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为健康的网络环境尽一份力,那么人人得以在一个平等、友善的话语氛围中进行思考与讨论。
网线两端,我们看似遥不可及,但两颗心之间的距离实则可远可近。语言在表达伤害时如此锋利,心与心背道而驰;但在表达好意时,也会温暖有力,心与心惺惺相惜。生活本就不易,当我们可以用一句温暖的话语鼓舞人心,又何必非要极尽嘲讽之能事?携手从你我做起,远离网络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