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小评论,不妨从写《今日谈》练起?
现在学写小评论的人不少,基层通讯员中有,一些媒体的年轻记者也不少。这是件好事,说明媒体界新闻评论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新闻评论是“重武器”,相对于消息、通讯等体裁而言,写评论确有“难”的一面。但也有“易”的途径,那就是不妨从写《今日谈》练起。
也许有人会问,学写小评论,为何要从写《今日谈》开始呢?
时下有些读者可能对《今日谈》专栏不大熟悉,作为当年参与创办这个专栏的编辑之一的我,先介绍一下它的基本情况。《今日谈》专栏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于1980年1月份创办的短时评专栏,迄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一个言论专栏能持续40来年,在中国新闻史上是少见的。我未及仔细查资料,40年的言论专栏,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比较罕见的几个之一。足见其资格之老。该专拦一创办就在人民日报一版“安营扎寨”,40年来一直如此(特殊情况除外)。该栏文排楷体,黑字标题,围以边框,醒目突出。专栏一经刊出,便吸引了诸多的读者。他们或一睹为快,或剪报收集,或动手写稿。传播力、影响力与日俱增。《今日谈》专栏的稿子短小精悍,但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其中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如张爱萍将军、项南省委书记、于光远经济学家、萧乾著名记者等,更多的则是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基层干部,可谓巍巍壮观。40年来,各方面情况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今日谈》专栏以上的3个显著特点没有变。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学写小评论不妨从写《今日谈》开始,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开创了短时评的新风。大家知道,评论有大小之分。大评论动辄两三千字,小评论则是两三百字。多少年来,一些为文之人并不以写大评论为难,倒是对写小评论颇感局促,总觉得“放不开、说不透”。在这方面,《今日谈》专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开创了短时评写作的新风。短小精悍,是《今日谈》的一大特点。你看刊出的那些文章,篇篇也就是二三百字,顶多是四百字左右。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字数上的限制与要求,这更是在文体上的一个开拓和改变。作为报章文体本应篇幅短小,然在实际操作中,长文越来越盛。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之风劲吹。在文风上首先改革的就是刹长风。在这方面,《今日谈》专栏一马当先,锐意创新,开创了短小精悍时评的新风,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肯定。自那以后,《今日谈》一直坚持短小精悍的要求,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今日谈》专栏,顾名思义,就是谈今日事,既有新闻性,又使读者有亲近感。《今日谈》一面世就是“时评”的身份,因而在选题上十分广泛。举凡人世间新发生的大事小情,但凡有点价值的、有点社会意义的,都可纳入选题,挥洒议论一番。选题的广泛,决定了行文上便是“一事一议”。不要小看了“一事一议”,它是新闻评论的主要形式之一。缘事而发,就事论理,以理说事,是评论的鲜明特点。“事”为“理”所用,“理”为“事”明辨。把这“事理”关系搞清楚了,就抓住了写评论的关键。写评论之所以“比较难”,难就难在议论上。诚如有些人所感:“事好找,评难写”。《今日谈》的一大贡献,就是在“评”上下足了功夫,评出了新意,议出了深度。一篇题为“在‘活’字上大做文章”的文章写道:“那种把社会主义同整齐划一画等号,而把多样性与资本主义挂起钩来的观点;那种把‘活’视为‘乱’,因怕‘乱’而不敢放手搞活的想法,都应当来一个扫除。没有这一番扫除,各项工作是活不起来的。”这一段议论可谓精当!一篇题为“顾老一席话”的今日谈,说的是当年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顾执中退而不休,自费到各地采访以开阔眼界的事儿。作者在文末写道:“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逸病’,是由于安逸饱食引起的疾病。像顾老那样,自己花钱行万里路,有条件也不图安逸,不但可以防止‘逸病’,而且能不断制作出于人有益的精神食粮,岂不是值得学习的么?”宕开一笔,叙中有议,可谓妙笔!以上两例尚不是最精彩的。更为叫座的议论大家可以去查阅。人们之所以喜欢看《今日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爱看它的观点、爱读它的议论。精彩的议论,能诱发人的联想、激起人的情怀、能调高人的情志。写评论,最难的就是有叫座、精彩的议论!上面简单介绍了《今日谈》的诸多特点,仅供大家参考。学东西从易处入手,可以很快入门,这是一般的常识。现在我们学写小评论,也应该这样。(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