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怎样培养新闻敏感?如何在实践中验证?

一批记者和通讯员去参加采访活动,结果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有人写出了好稿子,有人却写得像一笔流水账,没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固然有文字功底深浅的问题,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新闻敏感在起作用。



什么是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在采写新闻时,能够既快又准地抓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并把它写出来。就是说,他不仅眼睛尖,鼻子灵,脚步快,而且善于动脑子,有灵感,巧捷万端,一下子就能把有价值的新闻抓到手。
怎么样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呢?除了真实、新鲜之外,还要看这条新闻能不能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对人们的思想有没有激励与指导作用,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新闻敏感是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和通讯员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素质。它既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又是政治、业务水平的表现。敏感,就是反应要快,不能迟钝,不能动作太慢,更不能无动于衷,而要快捷的领悟,准确的判断。
在一次次的采访实践中,会遇到许多人、许多事、许多问题。如何在复杂纷繁的事物中找出那个“亮点”?这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际考验。
 

从五个方面验证


怎样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有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呢?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加强锻炼并得到验证:
1.看看自己是否有“以小见大”写新闻的本事。
“以小见大”,即是把一件看起来的小事情围绕着大主题来写。这样的文章比那些空喊口号、套话连篇的文章要精彩,能为读者接受。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出现了许多好新闻。四川省广元医务人员赵英明的事广为传播。在今年1月28日赵英明从广元赴武汉支援抗疫时,坐大巴车出发了。她的丈夫小蒋在车下喊:“赵英明,你要平安回来。听到没得?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当这个报道出来后,被读者誉为“最美情话”。小蒋虽然只讲了短短的一句话,但这句话是在抗疫战士上前线时说的,与抗疫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了,“以小见大”的作用就显现了。如果在平常情况下的夫妻送行,说十句秀恩爱的话也是难以成为新闻的。
2.看看自己是否有从“平凡”的人和事中找出“不平凡”的新闻的本事。
“平凡中的不平凡”就是新闻。日常工作千件万件,不是每件都是新闻。只有那些在平凡中蕴涵着不平凡的人和事,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新闻。有新闻敏惑的人,就有这种发现的本领。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是个新闻敏感度很强的人。当年,他在《辽宁日报》任农村部主任时,与一名通讯员一起去一个公社采访。晚上,他俩就睡在公社办公室内。第二天早上,范敬宜问通讯员:“你晚上发现新闻了吗?”通讯员答:“没有啊!睡得很香。”范敬宜笑了笑:“睡得很香不就是新闻吗?”原来,他了解农村过去搞形式主义很严重,上面要情况,下面讨救济,公社干部晚上别想睡安稳觉。为此,他又深入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夜无电话吵,早无堵门人》。这条消息被评为当年全国好新闻。

3.看看自己是否有能找出“对比反差”强烈事物的本事。

拾金不昧、落水相救,都可写成“表扬稿”式的新闻。但要真正成为能感动人、吸引人、有价值的新闻还要找出“这一次”新闻的特点。比如,《女环卫工人捡到14万现金 婉拒失主酬谢》《九旬老汉勇救六岁落水儿童 中国好大爷》这样的稿子,“对比反差”强烈,自然会受到欢迎。
今年6月24日,东莞一位农民工在图书馆的留言成了热门新闻。究其原因是“对比反差”强烈。农民工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图书馆是知识的代名词。借阅一次书容易,坚持读12年书不容易。以前,东莞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扫黄”,而这一次却是“知识惠东莞”“书香之城”。由于有这么強烈的反差,这条新闻一下子火了。
4.看看自己是否有“随机应变”采访的本事。
在采访过程中,情况会发生多种变化。如何在采访环境发生变化之时及时调整采访对策,这是对新闻敏感的重要考验。有的记者因为能迅速转变思路而获得成功。
我国当年申办2000年奥运时,在最后一轮以两票之差失利,许多人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当时,许多想报道申办成功消息的记者泄了气,不采访了。但是,有一位记者坚持采访,询问社会各界人士申办失利后的心情,写出了鼓舞人们奋发图強、振兴中华的好稿子。
5.看看自己是否有从大量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中找出“亮点”的本事。
采访时会遇到汇报材料一大堆,开会听报告时间很长,内容很多。有新闻敏感的人能够较快地在大量的书面材料中找到最精彩的部分,从会议中的一段话或一个场景中找到新闻点。
某单位召开安全生产3000天祝捷大会,有20多名记者参与采访。当作报告的分局长讲到劳模事迹时,泪水夺眶而出,他离开讲台,向坐在前排的劳模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时,只有一名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就是新闻。于是,他以《向劳模鞠一躬》为题,写了一篇560字的短新闻,被10多家报纸采用,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如何增强新闻敏感


实践证明,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逐步培养并加强的。怎样才能迅速地增强新闻敏感呢?
首先,记者和通讯员必须在政治上有清醒的头脑,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有清楚的认识,了解群众心声和社会形势,有正确的立场,有社会责任心。平时要注重学习,处处有心,对当前的“大主题”有清醒的认识。不懂的地方要多问多请教。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与时俱进地学习。
其次,必须是有扎实的采访基本功,有广博的知识。当看到和听到一件事情后,用自己的“新闻鼻”“新闻耳”“新闻眼”,把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问到的事情通过头脑,迅速地与“新闻价值”“读者兴趣”“社会效益”等关键词相连接,作比照,兔起鹘落,敏捷地把那些有用的材料筛选出来,写入稿件中。
第三,善于“挖掘”与“发现”新闻,不是等、靠、要,不是拿一份现成的材料编个稿完事,不是拿个通稿就交差,而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能够深入下去,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调查研究一番,从沙堆里淘到金子,从大山中挖出宝藏。多年前,我去山东采访,在省会济南看到了一大堆书面材料,觉得没什么新闻好写。最后,下去调研采访,走了诸城、平度、潍坊、淄博、五莲等地,发现了许多好新闻,写出了一批质量较好的稿件。
古人告诫人们要“敏于事”。新闻敏感,就是要敏锐地认知客观世界。这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它是一种能力、一种思维活动。目前,一些会议报道的程式化、日常报道的平庸化,就是写作者缺乏新闻敏感的表现。我们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只有那些在采访中善于捕捉“亮点”的人,就能在写作中迸发出灵感,写出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好新闻。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