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再附上一枝红梅,诗人陆凯将这首五言绝句赠予友人范晔。我将一枝红梅送与你,希望你能收到一整个春天的万紫千红。大自然的绝色跟中国人的浪漫碰撞交融成的诗情画意,已然成为我们审美语境的一部分,历经千百年而浪漫如旧。
在京两年,我曾多次在颐和园游荡,信步在昆明湖西堤的烟柳岸畔、万寿山碧树掩映下的清幽小道,看苏州街桥下灵动的流水伴清风呢喃轻语。游走在这座皇家古典园林的春花秋叶、夏荷冬雪里,感受四季颐和的风姿变换,拾取四季声色,是一种美好际遇。
●粉桃红·浪花韵
花开争艳四月天。春天的颐和园最“热闹”,各种花儿比赛似的团团簇簇开,满目苍山青翠了,一汪碧水苏醒了。柳枝万条垂下,在和煦的微风中舞动着一春的温情款款。榆叶梅开得生动烂漫、山桃花笑得璀璨张扬、樱花生得梦幻灵动、鸢尾花紫得动人心魄,将鲜活的生气布满园子。金瓦红墙雕梁画栋间,无瑕的玉兰更是显得格外清丽而明艳。远眺佛香阁高高耸入云天,背后仰仗着雄伟的青山,面前流淌着灵动的湖水,高低错落,动静交织,雄秀相依,在明媚的春光里融合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春来江水绿如蓝,经历了一季的严寒,昆明湖的水在4月刚刚醒来,透盈盈、绿汪汪,好像有人在湖中铺洒了数不清的上等绿绸缎,细腻柔滑。微风吹过,透过浓密的山桃花,看着湖面上清波连连,时而掀起小朵的浪花,铺展、绵延出小段的歌韵,心情随之荡漾。
这时,西堤上看花人络绎不绝,粉粉嫩嫩的桃红、啾啾啁啁的鸟鸣,还有清雅静幽的山水成了每个人对诗意人生的热忱祈盼。
●葳蕤碧·虫鸟喧
夏日碧波荷香漫。“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至,盛夏始,北方大地便再难觅得一丝凉风,热浪如排山倒海一般阵阵袭来,带着烤焦的味道。
烈日骄阳让人望而生畏,而夏日的颐和园总是同雨相伴。雨水洗过之后的万寿山和昆明湖,伴着蝉鸣声声,杨柳婆娑撒下一路的荫凉。最摄人心魄的当属那水域中大片扭动葳蕤的芦苇、荷叶,它们几乎霸占遮盖整片湖面,碧波荡漾,万绿流翠。依偎着碧绿滚圆的荷叶,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它们有的娇艳妩媚、婀娜多姿,有的不染纤尘、圣洁高雅。在温柔荡漾的波光中,滴滴露珠在荷叶上摇晃,晶莹剔透的光与黛色的影交织变幻,一池幽香在空气里袅袅弥散,盛夏的温柔悄然泛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虫儿们、鸟儿们尤其垂青这铺满碧绿荷叶的水域。水上泛舟,徜徉湖心,转山赏荷,听鸟鸣蛙叫,多么惬意自在又浑然天成的画境。
盛夏时节的葱茏碧绿如歌,万物蓬勃生长,从来都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和磅礴的生命格局。
●油画金·风声吟
无边秋韵层林染。要如何形容颐和园的秋天呢?霸道北风让偌大的园子几乎一夜之间遍染金黄。颐和园的秋天是大自然的调色板:翠竹挺拔、红枫鲜艳、金桂飘香、银杏绚烂,还有五颜六色的小果子点缀在微黄的丛林间,映照在秋水里泛起微澜,再过两日,它们便都跑到地上。苏州街身披秋的含蓄内敛,石舫在秋日蓝天下更显岁月沉淀的质感。黄昏时分,夕阳余晖穿过十七孔桥,连缀成一片金灿灿、亮闪闪,山是金色的,水是金色的,树叶是金色的,人也融在一片暖绒绒的金光之中,像做了一场不会醒的梦。
蓝天下的秋天如油画般动人,阳光下的秋叶格外绚烂,九月的风声也仿佛镀上了金色的光泽,瑟瑟但有质感。自古吟秋多悲怀,秋的声音在每一阵习习秋风里,它从远方匆匆而来,向远方匆匆而去。不同于春风的柔情蜜意,区别于夏风的火辣热情,秋风是成熟而强烈的。仰仗秋风,站在颐和园任意角落,看着遍地黄叶翻飞,就能触摸到它被历史情怀包裹的浓浓秋意。
层林尽染的景色太难得,因而就倍感珍惜。“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触摸着红墙青瓦的历史痕迹,漫步在被油画金包围的小路上,那种纯粹,值得一辈子留在心间。
●素裹银·雪花落
腊月冬雪梦故园。颐和园的冬,原本不需要下雪,一个普通晴朗的冬日就足够心动。树叶全部退场,昆明湖岸的枝桠便尽情挥斥着灵感,以各种身姿设计着冬日颐和园一景。雪后的颐和园,真是“锦上添花”。不同于滋润而诗意的江南雪,冬日的颐和园更有一番伟岸、苍劲和厚重的历史感。大雪覆盖的昆明湖收起浩渺波烟,冰封旧梦陈年。梦里东湖岸的铜牛与西堤织女亭依旧遥遥相望,隔着一片冰雪茫茫,脉脉柔情在彼此的眼底流转。梦里的太后娘娘依旧坐在景福阁里听雨赏月,祈盼长寿久安,却阻挡不了王朝腐朽,盛世不返。雪中的故园,粉妆玉砌,冰莹澄澈,美得惊心动魄,而雪中的故人,梦里不知逝者如斯,别时容易见时难。
冬天,颐和园是寂静的,雪后天地之间一片白,朦胧而富有神秘感。冰莹的雪花扑啦扑啦地洒落漫天,飘零在古老建筑的屋角房檐。站在这样的颐和园,时间似乎都停止。
谁说大地苍白是寂寥凄凉?旷野无暇的白何尝不是另一种满腔热血?而雪花是上天写给人类的情书,向生命许诺着来日的绽放。
铜牛日复一日注视着佛香阁,不知下一个去颐和园的天气如何。此时此刻,惟愿道路通达,桥梁稳固,隧道光亮,岁月之树的每一个枝桠依旧能点燃我们心头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