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员的N次通信——
锤炼文字功底有3个渠道,你应了解和践行!(第二封信)
刘国昌
一、多练笔、多写稿。
也许有人一看“多练笔”这三个字会说,我已经是记者了还需要“多练笔”吗?
我要说,需要!很需要!
“多练笔”对记者来说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当了记者虽然表明你的文字具有了一定的功底,但这文字功底有深有浅,还需要继续锤炼。要干到老,学到老、练到老。
记者离不开写稿,写稿就要与文字打交道。练得多了,写的多了,对文字的运用就自如多了。诚如武术界那句行话所说:“拳练百遍,其义自见。”
人民日报社里有不少的老记者老编辑,这些老同志表面上不露声色,但身怀的“笔头子”都很厉害。
当年我初到报社工作时就听说了不少这方面的佳话:如说李庄、谭文瑞、范荣康等是“写稿高手”;钱湜辛、马鹤青等是“改稿高手”;有的稿子不行了,但经他们的笔一改,又“起死回生”了。
问及他们何以能如此呢?大都答曰:“多写多练”。确实是这样,每每到他们办公室,他们都是在伏案写稿改稿。
评论部主任钱湜辛老师曾说,多日不动笔,文字就生疏了。著名红学家、当年被毛主席称为“两个小人物”之一、文艺部主任蓝翎有次自责说,这两星期没写稿了,这怎么能行呢?
可见,多练笔,多写稿,是媒体人的常态。需要很快很好地适应才是,要咬住牙坚持多练多写。千万不能浅尝辄止。
二、与文字“交朋友”。
一位语言文字界朋友说,现在人们常用的文字也就三四千字,常用的成语也不过五六百。只要把这些掌握好了,写文章一般没问题。
如何“把这些掌握好了”呢?简言之,就是与文字“交朋友”。
朋友者,亲近亲密者之谓也。也就是说,经常来往、接触,时间久了,与文字就交上“朋友”了。
从我的体会看确是这样。过去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虽然也写东西,但毕竟看书时间较多。到了报社工作后,倒过来了:读书时间也有,但主要是写东西,即写稿子。回想起来,差不多几乎每天都要动笔,或改稿或写稿。
这一改一写,天天与文字打交道。有时遇到生僻字还要查查字典。久而久之,文字的“朋友”能不多吗!对它们熟悉了,用起来也自如了。
衡量一个记者、一名编辑的文字“朋友”多不多呢?一看稿子就显露出来了。比如两个人同写一件事或写一景色,由于文字功底不一样,写出的文字也大不一样:
A者写道:“山村旁,四周都是树儿,还有流水,真凉快啊!比在京城舒服多了!”
B者写道:“好长时间没到山村了。傍晚时分,远山含黛,四周静谧,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感油然而生。”
以上两人所写,各有特点。但从文字角度看,我觉得B者写得更好些!有意蕴啊!
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曾说:“笔力是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好笔力、好文字能有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穿透力。”因此我们要与文字“交朋友”,要多了解、熟悉它们。
三、多读书、写笔记。
与文字“交朋友”,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那就是多读书、写笔记。
多读书的益处大家都知道,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等等。但我觉得多读书还有一大益处,那就是对锤炼文字功底有极大的功效。
一些作家起步都是从阅读一本书开始的,不少编辑记者也是这样。通过读书,使自己对文字的感觉不断提升;通过读书,使自己对文字的掌控不断进步。
读书的魔力很大!因为它能熏陶、匡正一个人的文字使用能力,使之逐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和水平。
同时,在读书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写点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饱学之士的宝贵经验。读书时动动笔墨,或标记,或批注,或写点心得,或摘录点段落与警句......这些都有助于你文字功底的提高。如果读书时仅仅停留在“随便翻翻”、“一目十行”的状态,那对文字的提高恐怕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人民日报社的编辑们有一个好传统,那就是在写稿改稿之余自己主动找书读。我记得报社在王府井办公时,就经常和一些同事换书看、还谈谈体会。那段读书的日子,使我的文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了,人们大都从网上看东西。但我觉得,就锤炼文字功底这一点而言,读书仍是必要的。在纸质书上阅读、体味、做笔记等,那功效是大不一样的。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