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怎样写出好新闻?感动方提笔!有温度有力量

 怎样写出好新闻?感动方提笔!有温度有力量

姚赣南


感动方提笔,下笔有精神。这一条写作的基本规律,已被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所证实。

有人问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您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太感人了,读时都忍不住要流泪,您是怎样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穆老微笑着说,只有植根人民中间,下笔才有精神,只有深入采访,练好基本功,多读、多写、多思,才能写出好作品。只有与主人公息息相通,才能写得真实感人。穆青介绍道,我们噙着热泪,写下一行行焦裕禄的事迹,眼泪常常不自主地夺眶而出,打湿了稿纸。七易其稿,才记录下焦裕禄的感人事迹。


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发表焦裕禄事迹通讯(ygn).jpg

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发表焦裕禄事迹通讯


作家魏巍之所以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魄和事迹感动了他。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蹦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跳出来的。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发表《谁是最可爱的人》(ygn).jpg

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发表《谁是最可爱的人》


由此可见,写文章要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


新闻是有温度的

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新闻作品,写出了身边的感动,温暖着人心。一字一句总关情,这是作者的情感化成文字的结果。

那末,怎样才能培养起这种感情呢?转变作风是关键。

作为新闻宣传干部,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闻稿。长期以来,一些新闻宣传单位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守旧的发稿模式。一是会议新闻多,二是通稿新闻多,三是网上下载多。对稿件的定额数量要求比较严,而对稿件的内在质量过问较少。从而出现了工作套路化,稿件公文化,内容大路化的局面,文章很难感动人、激励人。

要改变这种状况,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在“转作风”方面下功夫。转变那些自认为是“无冕之王”的旧思想,改掉那些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怪脾气,去除那些发了几篇程式化的稿件就沾沾自喜的坏毛病,真正沉下心来,深入下去,拜群众为老师,把生活当源泉,从源头上解决采访不深入的问题。

要把每一次釆访当成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自己与采访对象熟悉起来,让对方说出掏心窝的话,把要写的人和事了解深刻,使自己感动起来。写文章要有感而发,这个“感”字,不光是感觉,更重要的是感受、感情、感悟、感动。

最近,我在读《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见人民日报1996年3月21日)这篇通讯时,发现了一个细节:著名数学家逝世后,好多人怀念他,包括他的数学界同事、他的学生、他的妻子、孩子。通讯的作者却特地选了一位出租汽车司机怀念陈景润的情景。

顺义出租汽车公司41岁的司机付铁玉告诉记者,在他上初中时就听过陈景润做的报告。他说:“至今我还记着这样一句话:‘学习一定要刻苦,要忘我’,我常用这句话教育我的孩子。”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没有深入的采访与经历,是找不到这位出租车司机的,也不会引出陈景润的这句名言,文章便失去了一个感人的闪光点。可见,采访的深入细致是多么重要!

《人民日报》发表的“任仲平”文章,实际上是一个写作小组集体创作的作品。在撰写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挺立的伟大中国》一文时,“在修改这篇稿子的时刻,大家都沉浸在情感的波涛中,没有遇到任何人认识上的隔膜,感动传递着感动,激情引申着激情,思考接续着思考,这些都化作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文字。” 由此可见,只有内心感动,才能传达感动。


新闻是有力量的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新闻所包围。网上一些失实的、庸俗化、媚俗化的报道时时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我们强调新闻的力量,是真实的力量,是引导的力量,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新闻人站在时代的潮头,守望社会,记录现实,传递公平正义。在写作中,就必须把“追求有力量的新闻”作为座右铭,坚决抛弃那些空洞僵硬、远离群众的稿件。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叫谣言或传言。真实的力量在于它能击碎一切谎言,能让人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新闻的真实是全局的真实,内在的真实,而不是表面的真实。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了解到的并不是事实真相。新闻人免不了有时会有失误、失实,但绝不允许造假、贩假。凡是为了沽名钓誉、捞取钱财而制造假新闻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对这样的人应当清除出新闻队伍。

新闻的力量在于激励人教育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那几年,经受了特大自然灾害后,人民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然而,我们有那么一批新闻工作者,却在这个时期写出了一批优秀的新闻稿,鼓舞人们战胜困难,建设国家。这些消息与通讯有:《我登山队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民日报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人民日报1963年5月8日)《大庆精神大庆人》(人民日报1964年4月20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等。从此以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精神、雷锋精神、好八连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鼓舞着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披荆斩棘,奋发图强,一直影响着几代人。改革开放后,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报道更多了,这些报道引领主流价值,凝聚时代共识,筑起了新时代的精神长城。

新闻的力量在于遏止腐朽的东西。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揭露丑恶现象,是新闻工作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新闻媒体敢于并善于进行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新闻人就是战士,在面对罪恶时,不能退缩,更不能临阵脱逃,而必须勇敢面对,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向邪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这种斗争是既注重揭露又指出路,既看表象又挖根源,既有针对性又有建设性。而要做到这一切,对记者的政治修养、思维修养、知识修养和新闻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媒介的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媒介的种类在不断更新。然而,媒体人作为新闻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历史的书写者,他们的职责没有变化。把新闻写得有温度、有力量,不断传递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新闻人不懈的追求,是新闻人永葆青春的奥秘所在。做有品质的新闻,是记者的立身之本。记者追求真理的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将永远牢记。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