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报人、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常说,总编辑首先是个编辑,不能只想着 “总” 而忘了 “编辑”。范敬宜十分重视编辑工作,即使是对自己的稿子也都经过反复修改。有一次,一篇不足500个字的文章,他从晚上10点钟开始动笔,一直写到了次日凌晨5点多钟,先后换了7个导语。
“编辑”是对媒体人职务的称呼,也是对媒体一项工作内容的表述。无论是在报社、杂志社、出版社,还是在电视台、网站工作,在整个新闻链条中,编辑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许多好稿件都是因编辑之手而诞生,许多优秀记者都因编辑的引导而成名。
我怎样编辑《文集》
最近几个月,我协助人民日报出版社原副编审李敬人先生的女儿李玉梅出版了《李敬人纪念文集》一书,踏踏实实地又当了一回编辑。
?
这本《文集》收录了40多篇纪念文章,是李敬人的亲朋好友写的,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李敬人勤奋、谦逊、廉洁、奉献的品格。
《文集》约有15万字,照片百余张。当初稿交到我手上那一刻开始,我就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因为出书常常是一件会带有“遗憾”的事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为这次编书工作拟定的步骤为:
通读全书---修改硬伤(错别字、标点符号、前后矛盾等)---压缩文字,使之更加质朴简练---润色,使之更加生动、文气贯通---改标题,使之更吸引读者---成稿。
为了把差错改少到最小,我反复阅读,边看边改5次。每次阅改,都会发现一些新的差错。
这些差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标点符号、错别字、用错成语、单位名称错误及人名、地名出错。
改错从标点符号开始。有的文章逗号与顿号不分,有的不会用分号,有的叹号(又称感叹号、惊叹号)用得太多,得把它们一一改过来。
接着,把错别字改过来,如把“一枝钢笔”改为“一支钢笔”,如把“搬道工”改为“扳道工”,把“尊父嘱”改为“遵父嘱”,把“相见如宾”改为“相敬如宾”,把“辍笔耕耘”改为“笔耕不辍”,把“园梦”改为“圆梦”,等等。
再则,把用错的单位名称、地名核查后加以改正,如把“衡阳华南大学医学院”改为“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把“中国诗词学会”改为“中华诗词学会”,把“衡阳”改为“长沙”等。
最后,还要把因为音同音近而写错的人名改过来,如李敬人有位弟弟,有的稿子上是“李建人”,有的稿子上是“李健人”。经反复核实后,才确定正确的为“李健人”。又如,李敬人的一位老乡有人写成“李燕娥”,有人写成“李燕和”,最后确定为“李燕娥”。
所有文章中列出的历史时间,以李敬人简历上的时间为准,一一加以校核。
编书的另一个任务是,要对每篇文章进行修改、润色,更突出主题。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对一些冗长繁琐的叙述,该简洁的尽量简洁明了。对一些陈年不易说明白的事,与文章主题无关的予以删除。对一些文章的结构也作了适当调整。
对文章的标题认真把关,尽量改得更加生动醒目。如:
李敬人儿子李长云写的文章标题是《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我把它改为《父亲望着我远走的背影》;
儿媳写的《对公婆的记忆》,我把标题改为《我妈说我当李家儿媳有福气》;
孙子写的《我的爷爷》,我把标题改为《我的爷爷仿佛依旧坐在那书桌前》;
侄子写的《缅怀伯父李敬人》,我把标题改为《伯父李敬人 善德励后人》
……
到最后付印前,又与李玉梅校对一遍。经历3个月,终于在6月底使《文集》顺利出版。
一位读者得到书后说:“收到《李敬人纪念文集》,内心激动万分。文章都具有感染力,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邻居同事,都贯穿了一个情字、一个爱字,读来让人暖意融融。”另一位说:“读完《李敬人纪念文集》,文中5处让我眼睛湿润、哽咽不能读出声,一位慈眉善目的睿智老者跃入我的眼帘。”还有一位说:“一个走了,他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人走了,对党忠诚的业绩载入史册;一个人走了,良好的家风留给了后人;一个人走了,走得伟大而高尚!”
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劳动
各报社、杂志、网站都有编辑部,设有总编辑、副总编辑、主编等职务。报社设立的记者部,那也是归编辑部领导的。
我在报社工作时,把编辑称为“大编辑”。现在许多网站把年轻编辑称之为“小编”。无论是“大编辑”也好,“小编”也好,编辑的任务是把来稿进行分析、整理、优化,形成正确的观点与完美的形式在社会上进行传播。
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唐朝诗人秦韬玉有诗云:“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一位贫女的生活写照。编辑工作的“作嫁衣裳”,指的是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沉下心来,耐住寂寞,为他人认真修改稿件。
其实,编辑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改稿,而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需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一大堆来稿好比做饭时的原材料,如何把丰富的原材料做成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就要靠编辑的“手艺”了。从把关、选材、搭配、编排、做标题、配评论,每一个环节与细节,无不包含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此外,有计划地组稿,进行新闻策划和新闻选题,也是编辑的工作任务之一。
编辑工作是新闻传播的基础,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编辑,基础的新闻素材得到了优化和整理,使之具备基本的传播要素,使之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任何重记者、轻编辑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尤其是年轻记者和通讯员,更要在编辑工作上下苦功夫。
好编辑能“镇得住”
编辑是个“含金量”很高的职业,需要经验,要能“镇得住”。在中国,著名作家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萧乾、聂绀弩、艾青、吴祖光、戴望舒、贾平凹等等人都做过编辑工作。
做好编辑工作的要素是:首先是心态要放正,要有耐心,要宽容,不能自怨自艾。
其次,要有丰富的学识,“学富五车”“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是很有必要的。
再则,必须熟练编辑业务,从篇章的调整、段落的设置、错别字的纠正、逻辑的理顺、直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都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编辑工作是的再创作、集大成、把好关的工作,是贯彻好编辑部方针的重要环节。只有当过编辑,才能知道那篇文章重要,那篇文章次要,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才有敢写评论的底气。
编辑工作面对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面对一大堆来稿,选什么用?淘汰哪些?哪些还可挽救?哪些需要精编?这些问题每天都会遇到。为此,选稿要心中有数,主要是把握好以下3点:一是新鲜,二是有亮点,三是能打动人。
新鲜:就是像活蹦乱跳的鲜鱼,像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子,是具有动感的,不是僵硬的,而是鲜活的。
有亮点:即是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体现时代特点的细节,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用新闻术语来说,就是要有“新闻点”。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均可成为亮点。
能打动人:即是有感情色彩,有喜怒哀乐,有褒贬,有感人的场景。要舍得放弃那些老生常谈的一般性文章,放弃那些无病呻吟、隔靴搔痒的文章。
改稿是编辑的基本功
选好稿后,编辑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改稿了。改稿是编辑的基本功,好的编辑具备把差稿子改好的本领。有句话说得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可以改一次,改两次,改三次,直到满意为止。在改稿中要与作者及时沟通。
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大家都是十分重视改稿的。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从而诞生了“推敲”一词。杜甫则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王安石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这个“绿”字,当初是“到”,后来又改为“过”,仍不满意,又改为“入”,再改为“满”,最后,才敲定为“绿”。可见,是多么用心。
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还提倡要“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俄国作家契可夫则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
不要相信“落笔成文”的说法。没有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是诞生不了好文章的。
在改稿中,润色和改标题显得特别重要。对新闻稿件润色,就是通过修饰、优化、加强、变化等手段,使文字更加清新、动人,有起伏,与众不同,更能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已经反复讲过多次,“看文先看题”“题好文一半”。
编辑的分工越来越细
在网络时代,编辑的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编辑”的任务也不尽相同。
“网络编辑”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网民发布,并且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要求熟悉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平台操作。有的岗位对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
“美术编辑”一般有报纸美编、插画编辑、杂志美编、图书美编、网站美编等。对美编来讲,排版基础和创意很重要,美术编辑可不是简单的用软件P图,其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如插画、排版,有时还要兼顾平面设计方面的内容。
出版社的编辑有“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两种类型,各有任务。
“内务编辑”,是新闻出版单位中从事编辑业务方面的行政工作和事务性工作的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搜集、研究和整理内部情况,汇集和编写各种各样资料,出版内部新闻业务交流刊物,培训通讯员骨干等,是编辑人员的助手,是为做好编辑工作服务的。
要当好一个编辑,除了文字能力、电脑能力外,应当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