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客住西安

雄伟的古城墙,大概是西安这座千年古城最好的见证吧。

记得第一次(2012年)去甘肃途经西安,那时正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西安的气温要比贵州高些,一下车,一股热浪向我袭来,顿感浑身躁热。我走出火车站,抬头就看见西安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刹那间,思绪一下把我拉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仿佛隐约看见秦王李世民在城楼上指挥消灭叛军的那段历史画面,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在耳边萦绕……不一会,一个喊住宿的女子叫住才打断了我的思绪。此时,天色渐晚,只见整个城墙的彩灯开始闪烁,漂亮极了。城墙紧靠火车站广场,下面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有三条公路穿越而过,城墙两头看不到边际。

那些年常去甘肃,自然常住西安了。

每次到西安,作为职业书家的我,自然想看看西安的书法碑林,然而每次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前往。

后来不久,终于去看碑林了。只见通往碑林的路边摆放着各种古玩,整条街都是,我从第一个碑看起,逐个认真的拜读,有隶书曹全碑,有王羲之、颜真卿、张旭、赵佶、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大家,其中张旭的狂草令我流连忘返,只见他的狂草连绵环绕,跌宕起伏,磅礴大气,如惊涛拍岸,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还有颜真卿的楷书《唐多宝塔感应碑》正如他将军身份的正气凛然,线条浑厚、雄强,字里行间充满着霸气,仿佛是他的将士们在镇守边关。从这些大书法家的作品中,令我忽然想起他们成功背后的刻苦用功,如王羲之,在书房作书,妻子每到饭点时给他把饭菜端进用餐,一次他妻子进书房收拾碗筷时见王羲之拿着最后的一个馒头蘸墨吃(满脸是墨),见状大声叫停羲之才缓过神来。一个书法家、或者说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取得成就,必须是忘我状态下学习方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或巨大的成就。

从这些古碑刻里,我看到了古代书法家与现代书法家某些“差异”或“距离”,即古人是在“静”中制动(以静制动),而今人往往是在“躁”中制动。参观快结束时,忽然看见两个工作人员在此“拓片”,只见他们先用墨把碑面凹进去的笔画用墨均匀涂上,然后用白色宣纸上帖,最后用棉布扎团向笔画处轻轻敲打……

看完碑林,我在附近的书画古玩城走马观花看了一遍,书法水平普遍不高,名家作品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是省级以下甚至是“俗书”……

西安是我国历经朝代最多的古城,史记有十八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从奴隶制到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

西安不仅仅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遥想八十多年前的今天,爱国将领张学良与杨虎城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成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枪口一致对外最终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是促进加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一个转折,因而,西安又是一个转折之城。

这座经历了多少王朝替代、多少英雄更迭的千年古城,每当我面对她古城墙的一刹那,不禁地感怀她的历史兴衰来。

image8.jpg

image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