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细节”在文章中有多重要?怎么写?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工程建设中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在写作中也是这样。运用“细节”写文章,是使文章达到较高水准和较为深刻的境界的关键一环。

 

“细节”的要点在于“细”

不注意细节就会失败。当年我考大学的时候,作文题目是“说不怕鬼”。有一考生可能是过于紧张,把题目看成了“说不怕兔”。由于这一字的差错,他写了兔子的红眼睛、三瓣嘴、白细毛、胆子小,整篇作文彻底失败。

注意细节可避免差错。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编辑戒律----人民日报案例解读》。书中列举了一个案例:人民日报在2009年2月5日发了一篇关于两会的消息,标明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网页地址:   www.npc.gov.cn/pc/11-2

初看上去,没什么毛病。最后签样时,版面编辑多留了心,将该网址上网核查了一遍,发现登不上网。经查找,发现问题出在小小的横杠上,网址中细横杠应该居下端,而不是居中。如果按原稿付印,会给读者带来许多不便。

除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细节外,一篇文章中的描写细节,用与不用,用得是否妥当,都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写好人物容貌的细节、心理的细节、动作的细节、语言的细节,写好环境的细节、背景材料的细节,可以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营造配合主题的氛围,增加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使人物和事件更加传神,更加丰满,更加动人,使人难忘。因此,捕捉并写出传神的细节,是使文章出彩的重要一环。


“细节”对刻画人物至关重要

成功在于积累,细节在于观察。用心观察,选取典型细节,彰显人物个性,是许多作家常用的方法。这样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在细节刻画方面有几处令人难忘:一处是孔乙己的衣服。初次来酒店时,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最后一次来时“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作者从服装的变化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日趋落魄的孔乙己。二是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一人分一颗后,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三是教酒店小伙计写“茴”字,孔乙己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这些细节,写出了孔乙己既是个善良的人,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的人,这几个细节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压迫。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在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离开范家的情形十分逼真细腻。范进中举前,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胡屠夫“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这前后反差强烈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心理,反映的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当代的新闻报道,在写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先进人物的通讯中,许多感人的细节已成经典的记忆,永远留在中国新闻史的篇章内。


“细节”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是一个人在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细节要抓,但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增强文章说服力的情节。

我的老师商恺在《鹰厦铁路纪行》(见人民日报1956年12月10日)一文中,用一个小故事讲出了当年福建北部交通相当不便的状况:

过去,光泽城里只有县供销社的一个百货食品门市部,价格贵,货色又不全,至于要吃新鲜的水果,那比什么都困难。县贸易公司经理杨立祥同志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年,我们运来了一批香蕉。这批香蕉坐了船坐又坐汽车,最后用担子挑到了光泽城里。没有卖,就烂掉了一千多斤。后来,随卖随往垃圾箱里倒,没卖光就烂光了。”

这里,作者只用了“香蕉烂掉”这一个例子,便把当年光泽城的商品运价高,费时长,损耗又大的情景说清楚了。建了鹰厦铁路后,运价降低了56%,百货商店里商品由过去的二三百种增加到三千多种。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好的细节,可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是空洞的说教无法比拟的。


“细节”是文章中的亮点

注意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我的校友杨良化在《南极,请你作证》(见人民日报1985年5月6日)一文中,写了两个细节特别感人。一个细节是说到晕船的时候,“有位新闻记者,经常是身旁摆个脸盆,一边呕吐一边写稿,有时甚至是跪在大幅度摆晃的卫星通讯室里,一手持电话,一手抱脸盆,边吐边念,坚持把稿件发到北京。”另一个细节是讲考察队员聚精会神的工作状态:“南大洋考察队副队长花峻岭渴极了,错把柴油当绿豆汤喝下一大碗,身体当即发起高烧,可别人怎么劝他也不休息……”

这两个细节,读者在阅读时仿佛到了现场,亲眼见到了这些场景,表现了赴南极考察勇士们的意志与决心,成为文章中的鲜活亮点。

1963年5月8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品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一文中,作者用了“一根背包绳”“捡到一分钱”这两个细节,引出了好八连战士纪律严明、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格。

“一根背包绳”的细节,是八连的几名战士刚入驻上海南京路时,有点松散,集合时动作稀稀拉拉。“一位战士竟连背包也不打了,把背包绳拿去拴在凉台上晒衣服了,夜晚都不解回。”针对这种情况,“一天晚上,连部忽然发出了‘紧急集合’的命令,那个把背包绳拴在凉台上的战士果然忙得手足无措,迟到了。”领导上因势利导,各班进行讨论,终于明白了不能让纪律严明、艰苦奋斗的作风失传的道理。

“捡到一分钱”的细节,说的是有一名战士捡到一分钱,跑到指导员面前说:“我拾到一分钱,交公!”这时,站在旁边的一名新战士噗嗤一声笑了。第二天,捡到钱的战士名字上了光荣榜,指导员对那位发出笑声的新战士进行了教育。一件小事带动了全体,之后,八连拾金不昧的事迹越来越多,达到1390多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八连不断发扬光大。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是新闻稿件中一个小小的单元,然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直是新闻人的追求。由于细节能触动人们的情感与灵魂,,它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有的细节可以直接成为文章的标题。在采访中,我们一定要勤观察,仔细听,多积累,多感悟,就可以捕捉到生动鲜活的细节,写入文章,使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