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好官成本居高不下之痛之探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回顾自己在陕北黄土地上的贫苦日子, 深情地说: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也坦诚 :“我国尚‘有 6 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 元’ ,这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 ” 这6亿人的月收入是个平均数,有的人则远不到 1000 元!这部分人恐怕主要农民,故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

人民至上,决不是一句空话。对人民的柴米油盐念兹在兹,殚财竭力,义不容辞; 为民请命, 扶正祛邪, 责无旁贷。可事实告知我们,如果环境不优,为民尽心尽责的好官却风险无处不在,成本一路居高不下。这就应了小品演员范伟的一句台词 : “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早如 2000 年初,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信, 首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成了农村改革亟待深化的吹哨人。他以主人翁姿态痛陈农村真相,一口气历数出当时农村的七大问题 : 一是盲流如“洪水” ,弃田撂荒; 二是负担如“泰山” , 种田亏本;三是债台如“珠峰” ,财政超支,集体亏空 ; 四是干部如“蝗虫” ,队伍膨胀,吃税费的人员激增 ; 五是责任制如“枷锁” ,人头负担重,土地成为农民沉重包袱 ; 六是政策如“谎言” ,好政策被歪嘴念歪, 下头落实难; 七是假话如“真理” ,会说假话并能通过媒体把假话变成“真理”者被视为“成熟”的、有培养“前途”的能人,而讲真话、说实情的直人则被斥为“政治上不成熟” ,臆定“靠不住” 。他同时提出了“强化群众监督,严治腐败,确保政令畅通,取信于民”的改革措施,有破有立,有理有节,满怀“农民情节” ,高票当选《南方周末》年度人物。  

李昌平当年 37 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达 17 年之久。身在基层,干在一线,亲见亲历,嘴不闲,笔不停,实话实说, 真我真言。 其所述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被称作“三农问题” ,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朱镕基亲自过问,派员专访李昌平,倾听群众呼声,并彻查所反映的问题。尔后,党中央每年出台的 1 号文件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专件,最近“两会”又呼吁建立“农民退休制度” ,让老农民“洗脚上田,老有所养” ,分享改革红利,明天会更好!  

但是,就这样一位与农民心连心,誓为农民做主,并取得了“监利经验”的李昌平却“没有好下场” ,竟付出了高额成本!  

当年,本地农民把李昌平当作“农民王” ,赞颂,感谢 ; 外乡农民视他为“救世主” ,拜访,求助。可在一些同僚与管他的官眼里, 他却成了 “捅篓子”的异类, 耿耿于怀, 使其陷入尴尬窘境,直落得“败走棋盘” ,从体制内备受全国关注的地方官被挤了出来,背井离乡,沦为一名打工仔。他喟然来到深圳,寄居同学家里,在一家公司设于珠海的分公司上班,不久还担任了该分公司总经理。可有人仍在跟踪“追尾” ,立即给其总公司头头施压。李昌平为了不让其为难,不给公司添麻烦,立即主动离开。随后来到广州一家文化企业谋生,但初心如磐,其想着、写着的还是“三农”问题,频频推出论文,并应邀到几十所高校演讲。其间,他就住在七楼一个单间,10 来平方米,两张并排高低床,一台电脑,一些零乱书报。不久,他又应召到北京一家经济类杂志社做编辑,走上了纯学术研究道路,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念兹在兹的依然是“三农”问题,矢志不渝。  

近如湖北巴东县委原书记陈行甲,也被称为官场“混不下去”的好官。他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在老百姓眼里是一位有血性的荆楚汉子。可就因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高调反腐,批评一些领导人员插手工程捞好处是“摁着叫花子拨眼屎” ,锋芒毕露,曾将包括县长、副县长和县委副书记在内的贪官和行贿老板依法一网打尽。由是,惹得巨大关系网中的那些铁哥们活像《红楼梦》里王熙凤说的乌眼鸡似的,恨不能一口将其囵吞,吞不下就退而求其次,也决欲整死、搞垮、弄臭、挤跑。可叹陈行甲独力难支,遂主动辞职,甘拜下风。好官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惹不起,还躲不起?  

至此,让我想起了鲁迅为柔石中篇小说 《二月》 所作 “小引” 中的一段话: “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个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去了” ,好在“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   

一官清正一方安, 一官发昏一方乱。对坏人、贪官、奸商敢于得罪,且得罪的越狠越全面越彻底, 就越应视为好官,援手相助,倍加呵护。可在正不压邪的环境中,孬官横行,好官逼仄,往往事与愿违。就这一段经历,陈行甲接受采访时无可奈何,欲说还休 : 你们看过的所有小说、电影、电视剧,都没有我经历过的那么“精彩” ,我不愿在这里描述他们坏成了什么样子,只想原则性说上一句 : “那些人真是坏呀!”一样米养百样人,即使没有这番亲身经历者, 但只要看过《焦裕禄》 、《人民的名义》等影视剧的,对反腐风险这一幕都不会感到陌生。难怪云南敢于反腐的高官杨维骏感叹 : 赞赏我的人多,却没有看到哪一个敢效仿我。   

事实晓明 : 好官常有、总有,但容得下好官的好环境却未必时时有、处处有。古往今来,好官是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 得贤者胜, 失贤者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告诫 : 人才难得,轻视不得,耽误不得!  

然而,毋庸讳言,当下的人事任免尚未完全跳出“以官选官”的窠臼 : 你可不可以当官、准不准许你当官、能不能够让你当得下官,都必须获得管你的官的青睐、颔首、援手。还是那句老掉了牙的套话 : 关键在领导。但拍板权却在“老大” (一把手) ,这就只能仰赖各级老大的“圣明”了, 不胜翘企之至——  

第一,要有善于兼听的两耳。人分好坏,为官不得罪坏人就得罪好人,二者必居其一,也只有其一,断无人人都“爱你莫商量”的满票干部。哪个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首先务必认清来说事的是什么人——分清公心与私心,廓清好意与恶意,划清君子与小人;其次务必厘清其说的又是什么事——弄清是非,查清真假。君不闻 :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有的人从来不说别人半句好话(但又绝非宋末理学家汤汉所言: “春秋责备贤者,造物计较好人。一点莫留余滓,十分成就全身” ) 。千万记住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更不可以“我”为中心, 抱守成见, 先入为主, 戴着检波器,唯听我欲听。  

第二,要有敢于担责的双肩。在这一点上, 清代老太婆慈禧倒还说得起话。当年,爱国将领左宗棠为平定陕甘、收复新疆,抬起棺材奋战,历史学家评定他是自唐太宗以后,对维护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第一人。但以李鸿章为首的“倒‘左’派”却暗暗搞小动作,连连告御状,叫左宗棠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就在此一片反“左”嘈杂声中,慈禧毅然站出来扶正压邪 : “真正为朝廷办事的人,你们这个一苕帚,那个一马鞭,这究竟是干什么呀?!”继而言出令随,迅即向各省、州、县朱批谕旨,斩钉截铁: “三十年不奏左!” 既有力量,也有是非,又有温度,让好官心底里踏实,行动上敢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