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豪苏轼,刚正不阿,平生坎坎坷坷,几上几下,备尝人间酸甜苦辣咸。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径九江时游览庐山,触发逸兴壮思,挥毫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借景寓理、说理、明理的哲理诗《题西林壁》 ,晓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人辩证思维,全面考量,至今发人深省。有鉴于斯,评人品事也需自我换位思考,全方位谅察,正反兼顾,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这感恩话题亦然,一样要作两面观 : 施人之惠,不必记挂于怀 ; 受人之恩,则理当铭记于心。本文先从施恩者角度说上几句并非“多余的话” ,以防失之片面、 偏颇, 误落“索恩”俗套。好在有一则施恩、受恩双方俱堪叹赏的实例,有血有肉,说起来就不会空口打哇哇了。
江西农村青年袁建波,因家庭拮据,一时拿不出盘缠到南昌市去报考大学, 便与上大学的良机失之交臂。随后,他南下打工,决欲凭自己的双手,挣钱圆了心中的大学梦。在火车上,萍水相逢,他有缘结识了湖北贫苦农民严辉明。途中, 袁建波盘缠花光, 举目无亲,陷入窘境。就在此时,严辉明慨然“穷帮穷” ,雪中送炭,手把手地说: “兄弟,我还剩 90 元,留 20 元做路费,给你70 元。 ” 严说完就掏钱给了袁,还当场为袁买了两碗面条填饱肚子。
袁建波打工回来,欣欣然报考,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接到录取通知后,他在第一时间就给恩人严辉明写信报喜,但没有获得回音。袁从上大学伊始,到毕业后安排工作,一直苦苦寻找“滴水”恩人达 9 年之久,相继写信近 200 封,不意均如“泥牛入海无消息” 。最后,袁只得特意提请严辉明所在地派出所的民警协助细查,决欲千方百计寻找到严的真实住址而后已。严辉明面对找上门来的民警,十分平静地解释 : “老实说,小袁给我的的几百封信, 我都收到了, 也都看了。之所以不回信,是因为我不希望从他身上得到任何回报。 ”袁建波闻讯后,喜出望外,迅即启程千里寻情,匆匆赶来拜望,回报恩人。施恩、受恩双方久别重逢, “无语自含情脉脉” ,一切尽在不言中。当袁建波执意偿还当年资助时,严辉明蔼然婉拒,好说歹说也不肯接收。袁回单位后,即刻真情实意向严汇款 1000 元,以报答当年的滴水之恩。严见到汇款单后,当即通知邮局退回。 随之, 围绕这1000元的寄出、退回而展开的“拉锯战” ,一度没完没了,留下一段佳话,就不复赘言了。
在这则真人真事中,受恩者始终“点点滴滴在心头” ,施恩者却全然“过后不思量” 。施、受双方各自“真情”到这份上, “纯粹”到这地步,令人怦然心动。战国时,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救赵胜秦, 赵王知恩图报, 绝 “欲以五城封公子” 。魏公子一时欣欣然、 飘飘然、 昂昂然, “自功之色”溢于言表。其时,有贤者看在眼里,想在心头,即上前进言、劝导: “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 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后来,南朝梁元帝萧绎也为之戒子: “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 ”2000多年来。这“不可忘”与“不可不忘”之说成为我礼义之邦人际交往的定则。上述严辉明与袁建波的真情表现,就是当今恪守这一古老定则的鲜活版本、正面样板,熠熠生辉。
文坛巨匠鲁迅,在留与我们的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遗产中,除了 600多万字的文学大作,绚丽夺目,让后人受用无穷,姑且不言以外,单是在这个“不可忘”与“不可不忘”之间也为我所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在其厚厚的日记与书信中,凡是别人送给他的哪怕是些许微薄礼物,他都有详详细细的记载, 一笔不落, 以示永志不忘;而他自己送给别人的偌多礼品,无论怎么珍贵,却未曾见诸片言只字,以示不足挂齿。这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越是智者、尊者就越会拘此“小节” 。
施恩勿记,不图回报,这是做人的胸襟。特别值得注意、应当时刻警醒的是,各级公务员为民办点小事实事好事,则纯属公仆在主人面前的应尽之职,乃“鸡司晨,犬守夜”一类分内之事, 绝非施恩, 断不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拿公章吃公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