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谈谈大三学生的职业选择问题
进入大三,职业选择问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到底是一心一意参加招警考试,还是参加政府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参加武警边防、民航空乘人员选拔或干脆自寻其他就业门路?许多同学辗转反侧,难下决断。
职业选择问题本来是初高中阶段就应着眼考虑的问题,大三才考虑,未免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也就难以避免这样的矛盾:所学非所爱,所爱非所长,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长、专业知识以及就业机会无法统一在某一种具体的职业上,于是产生焦虑和困扰。迫于就业压力或家长意愿,我们也许会像填报高考志愿那样再一次做出盲目的或违心的选择,结果二五年之后,我们很可能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选择的困境:那就是继续做现有的工作亦或辞职重新选择别的行业或职业。继续吧,觉得工作枯燥无味,甚至感觉工作的每一天都很沉闷或痛苦,工作了几年也没做出太大的成绩;改弦易辙吧,意味着放弃现在积累的一些专业知识、行业背景和人际关系,不得不付出极高的 “机会成本”,且与其他更年轻有为的新人竞争自己已毫无优势可言。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
择业时比较科学理性的做法是:
在开始找工作以前,应该首先对外界和自身的情况都进行一下全面了解和详细分析,进而初步确定自己的一个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有意识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外界的角度讲,主要是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和就业趋势,各行各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自己面临的一些就业机会,以及自己的家庭环境等因素;而从自身的角度讲,了解和分析的主要因素应该包括:1、我喜欢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2、我适合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3、我擅长做什么(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比如言语表达、逻辑推理、数字运算等);4、我能够做什么(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最后经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来初步确定我们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并在就业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意识地去寻找。当然,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和权衡"的基础,是我们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能力倾向等都比较熟悉和了解。如果连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真正喜欢或适合做的工作,那么我们可以借助 “职业测评”这个工具手段,来进一步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职业特征和发展潜能。
同时,以上要素只是我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应该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每个人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就业时有意识地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一定不能去做了,“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后图发展"的就业思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都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只是我们在择业过程中,如果在保证就业的大前提下,能够更加的科学理性一些,无疑会更加有利于我们未来的成功。
“校长,我现在十八岁,你让我做一件我到八十岁都不后悔的事吧”———这是一个志在进北师大,高考时却因阑尾炎手术而发挥失误最后只考进民办大学,入学后又心有不甘而意欲退学再考的学生向校长和家长提出退学申请时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以及他为这句话付出的努力成就了他的梦想。
我以为,你在选择职业时,不妨也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自己,那就是,你此时此刻所作的选择应该是八十岁以后都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长达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地迸发自己的生命能量,赢得一个不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