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画山水画时,往往会在远处画上几道淡淡的山脉作为背景。我们在拍人物风景照时,往往会把树木、建筑物作为背景,把人物放在聚焦位置上。这样画出的图画、拍出的照片,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主题突出。
在绘画和摄影上运用背景的这一手法,同样可以运用到写文章中来。我们在写文章时,巧妙地插入背景材料,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加强、衬托的作用,从而满足读者对新闻更详尽、更深层的了解。
文章中的背景有对比性的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和注释性的背景材料,我们来一一加以了解。
对比性的背景材料
在《新唐山扫描》(见人民日报1991年7月26日)这篇通讯中,多处运用对比性的背景材料,来说明15年前“化为废墟的唐山”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人预言“将从地图上被抹掉”的唐山,如今那整齐的楼群间、棋盘式的交通干道两侧……就将回响起全国运动健儿的笑声。
旧唐山是1878年后,随着开滦煤矿的发展而形成的,布局混乱,污染严重,住房矮旧,交通不畅……新唐山,不仅市区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五分之二,而且具有现代的气质。
在全部地面建筑都毁于地震的开滦煤矿,全国最大的范各庄洗煤厂昂然崛起。
这些15年前后的正反、今昔的一一对比,使题目中唐山的“新”更加突出,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在脱贫攻坚战的报道中,对比性背景材料经常会使用。《 军队助力脱贫 谱写鱼水新篇》(见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感谢解放军让我的孩子上了学!”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喀提其村贫困户阿依孜木·古丽激动地说。有数千户村民的喀提其村,原本连一所小学都没有。2017年,西部战区空军帮助该村建起一所占地82亩、拥有8个多功能教室、可容纳35个教学班1500名学生的现代化学校,成为当地办学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优质小学。
这一对比,具体而准确,有人物,有语言,有地点,有数字,使人看到了当地教育工作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批作家下乡去采写“有温度的脱贫故事”时,十分注重运用对比性背景,使主题凸显,文章耐看。
据人民日报2020年6月10日报道,作家郑彦英在河南兰考的采访中,重点关注了脱贫攻坚事业中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惠民政策与措施,记录下兰考从“灰头土脸”到“阳光灿烂”的巨变,以及背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作家秦岭在甘肃采访中,以元古堆为轴心,由点及面考察了周边十余个县市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先后采访1000余人,力图呈现这里脱贫攻坚的真实面貌。
说明性背景材料
在新闻稿件中,可以对所报道的事实中有关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进行介绍与描述,这这就是说明性的背景材料。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见人民日报1948年11月9日)这篇消息中,就用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在这段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背景材料中,列出的人物就有曹操、张绣、刘秀、王莽、“二十八宿”、蒋介石、王凌云等。还有,“争夺战”“起兵”“战争”“所谓绥靖区”等词汇的运用,更是道出了南阳自古以来作为战略要地的历史渊源,加重说明了我军解放南阳的重大意义。
《上海把人力车送进了博物馆》(见人民日报1956年2月26日)这篇消息中,对“人力车”是这样交代背景的:
人力车最初出现在日本。远在1874年,上海也有了这种交通工具。解放前夕,上海有5000多辆人力车,7000多人力车工人。
这段文字虽
然很短。却说明了人力车的诞生历史以及它在旧上海的状况,让读者获得了更多关于人力车的信息。
注释性的背景材料
有些新闻报道中,涉及新技术、新科学、新概念、新原理、新名词,有的涉及一些典故或专用名词,在文中有必要适当进行解释,才能使读者理解新闻的有关内容。
在《人类首次“看见”引力波事件》(见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7日)这条科技报道中,对于“引力波”这个新名词,很多读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因此,在写新闻稿时,就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引力波、研究引力波有什么意义,为此,该消息写了这么一段背景材料:
引力波是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后的预言。极端天体物理过程中引力场急剧变化,产生时空扰动并向外传播。此前,引力波的直接探测刚刚获得了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探测引力波电磁对应体对研究引力波事件、宇宙学以及基础物理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引力波研究的下一个里程碑是发现引力波事件产生的电磁辐射。
这样一说明,使读者对引力波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2000年6月16日,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记者李亚新在接到采访任务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克隆技术中很多专业术语还未弄懂。他到达采访地时,克隆羊还未降生,便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前期的外围采访,弄明白了这只克隆羊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绵羊多利有何不同;弄清楚了这只克隆羊降生的意义;也明白了“胚胎克隆”“体细胞克隆”等专业术语。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后,写报道就轻松了许多,《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诞生》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二等奖。
使用注释性背景材料,可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作者在写作时,对那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和问题,首先自己要了解其中含义,然后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加以表述,这样才能达到注释的目的。
人物通讯的背景材料
在人物通讯中,背景材料用得更多、更广泛。固然,人物通讯必须具备新闻性,必须表现出人物的时代亮点。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然要写他的经历,写他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几个关键节点。背景已成为人物通讯当中不可或缺的事实材料。
我读过一篇写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人物通讯《冯其庸:神游书海 淡泊人生》,文中好几处运用了背景材料:
20多年来,冯先生致力于西域文化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曾八进新疆,旁及河西走廊,对西北之汉唐文化进行考察。他坐汽车穿越沙漠,睡帐篷,身上挂着3个相机,对西域文化的研究非常痴迷。
早在1964年,冯先生在陕西终南山下与朋友一起,发现了一个蕴藏十分丰富的原始文化遗址;“文革”中他曾抢救出5件战国时楚国的青铜器。
先生的诗作,很多写于旅途舟中之中……
以上的背景材料,足以证明冯先生在各研究领域的成绩。
人物通讯的背景包括:出身、学历、身份、职务、家庭、经历和性格特点的形成等,在写作中可择其精彩要点,通过故事化的手法融入文章之中,就能写出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用背景材料时要用得精,用得恰到好处,不能弄成类似人物简历那样。
我们在读人物通讯时,关注背景材料的运用,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写作技巧。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