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拒绝网络暴力 抵制言论伤害

  自信息时代蓬勃发展以来,“键盘侠”一词越来越多地浮现在大众眼前。所谓“键盘侠”便是那些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发表着“个人正义感”和“个人评论”的人群,热衷于在网络中发光发热,对热点新闻,对名人轶事,对社会事件品头论足。更有甚者以手指操纵按键,不只是进行简单的评论诋毁,而是衍生为网络暴力。
  骄傲出自浅薄,狂妄出自无知。“键盘侠”其实就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很容易一不小心成为言论伤害的推手。成为一名“键盘侠”的门槛很低,如《纽约客》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只需要具备能够上网的手机或是电脑,有一个能够评论的账号,便能在网络这片天地中“驰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说话会更谨慎小心,在网络世界里却容易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出言不逊。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双方都想要说服对方认输,接受自己的观点。讲道理,甩证据,这些都行不通,就企图通过人身攻击吓倒对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里分析:“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谁向他们提供幻觉,谁就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在言论自由的保护伞下,我们更应正视言论的威力。出现网络暴力的平台多属于社交网络,人们抱着寻找伙伴的初衷加入各个平台,发布兴趣爱好,记录日程生活。发布的内容也许是收获好消息后的激动心意,是和好友结伴出行记录下的美好时光。我们在网络上发表一个动态或是一个观点,却无辜地被人所攻击嘲讽。你试图想要和他去讲道理,却发现他根本不讲道理。
  在网络中,人们的真实身份隐藏于网络账号之后。这种隐蔽性会致使约束力降低,让部分人有一种可以“随心所欲发言而不用负责任”的错觉。你无法与隐匿在网络背后的那双眼睛对视,或许正在敲击键盘的那个人散发着极度的负值能量,过着跌落谷底的沮丧人生,通过一格一格的信号循着你的气息打开一个发泄的出口,他或许远在几个省份之外,又或许只是个留着叛逆发型的中学生,你看不见对方的面庞却被那股力量清晰地击中。恐惧感穿过电波屏幕,直冲你的脑海。有些人被激怒而反击,而大多数看到那盈满恶意的言论,失落与难过袭来,顷刻感受到世界的冰冷。
  不要说什么“一句话就能把你打趴,心理素质也太差了”。诸如此类的话语堆积在我们面前会造成精神创伤,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网络暴力威胁在心理层面造成的创伤和现实中的暴力没有差别。人肉搜索与人身攻击严重损害了他人的隐私权,没有证据的侮辱和诽谤他人属于公然损害名誉,这些行为使得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在网络环境中受到巨大挑战。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要做的是重塑网络“交规”,而不是同样拿起键盘作为武器。曼德拉曾说:“永远不要被敌人拉到他们的地盘上战斗”。我们不去与这样的暴力缠斗,也拒绝被这样不负责任、侮辱性的暴力言语胁迫。那么应如何抵制网络暴力?如我们近些年不断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是网络空间安全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是网络空间法制化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领域的发展和现代化治理迈出的坚实一步。《网络安全法》第24条规定:“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实名制可以提升人们的责任感,也能让互联网和现实生活达到真正接轨。除此之外,《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从不同角度对网络中的公民权益作出了相应规定。2019年12月国家网信办颁布《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旨在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进一步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健全。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良知。而良知不仅仅是在法律约束下表现出来的乖巧模样,它应当是发自内心的,能够把其他人类个体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的本能。我想对所有存在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说,去分享所有你认为值得分享的体验和故事,去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与“键盘侠”作战。每一个我们都有可能成为潜在施暴者,切不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应时刻检省自己。当悲剧或社会事件成为热点时,它存在的意义绝对不是让人们从中调侃和找茬。望网民们都能成为积极的建言者,为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贡献智慧。要让法律成为维权的盾牌,不要让键盘成为攻击别人的武器,要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同情心,多一份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