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习俗,吃年夜饭,为了讨个好口采,餐桌上总得要有一碗鱼,谐声借义,所谓“年年有余”也。可在旧社会,老百姓要年年有余谈何容易。有的人硬着头皮买几条小鲫鱼应景。可到头来还是喟叹着“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慢慢得到改善,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年有余”终于梦想成真。在这国泰民安的一派大好形势下,谁不想到这幸福生活的得来不易,谁不想到这是党英明领导的结果?
讲到“鱼”,可以链接到历史上好多有关鱼的故事,有的还颇有现实意义。如《陶母拒鱼责子》,讲的是东晋大将军陶侃,年轻时曾做过管理渔场的小吏。一次,他用瓦坛装了一坛鱼鲞,差人送回家去,孝敬母亲。他母亲看后,心里很不高兴,着来人将原物带回。还写了封信,严厉指责儿子不应该随便拿公家的东西。又如《公仪休嗜鱼、拒鱼》,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个相国,叫公仪休,他非常爱吃鱼。很多人为了投其所好,送给他很多鱼,但他一概不接受。他的弟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道:“先生,你爱吃鱼,但人家送来了鱼,你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公仪林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不接受人家送来的鱼。倘若我接受了别人送来的鱼,别人就会送来别的东西。这样难免会徇私枉法,最后免不了会被罢相。罢了相,即使喜欢吃鱼也办不到了。不接受别人的鱼,那就不会被罢相。这样,就可以长期靠俸禄来买鱼吃。”再如《羊续悬鱼》,讲的是东汉人羊续,为官清正廉明。任南阳太守时有个府丞为了巴结他,特地送给他一筐鲜鱼。羊续不动声色把鱼收下,后全部悬于庭前。过了几天,府丞又来送鱼,看到上次送的鱼悬于庭前,太守并未食用一条。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羊续命人将所悬之鱼全部摘下退还。对府丞进行了一番教育,府丞愧悔无比,默默地点头退出。事情一经传开,原来想以送礼走太守门路的人,此念顿息。
上述几则小故事,想来至今还有教育意义。《陶母》篇,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和如何教育子女的范例。《公仪休》篇,记述了他为官头脑清醒,能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聪明人。《羊续》篇,抓住一人,教育一片。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当今社会,有不少“悬鱼”、“拒鱼”式的好干部,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人民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深得人民的爱戴。可想而知,今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