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喜欢看校报副刊(也包括企业报副刊),也参加过相关的一些评比活动,对其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印象。
校报副刊是一块园地,每每浏览,总让人有一种小小的激动,总让人有一种或多或少的收获感。
曾和一些校刊编辑们交谈,他(她)们总爱问:办好校报副刊的奥秘是什么?
我也很爽快地回答:一个字:“杂”!
“杂”?几位校刊编辑一脸疑惑、不解。
对!别小看了这个“杂”,其中名堂不少。它是办好副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理念。
下面我们就说说这办好副刊的“杂”——
一、“杂”,就是品种多样。
副刊有“报屁股”之称,它有别于前面的新闻版。新闻版主要以刊登消息、通讯和言论为主,而副刊的品种就丰富多了。
文章、诗歌、摄影、绘画、书法等,都是副刊的品种,可谓异彩纷呈。
这些不同的品种,给受众以多种的选择,供大家“各取所需,各取所爱”。
同时从版面上看,这诸多品种荟萃一堂,使版面错落有致,琳琅满目,格外吸引人。
二、“杂”,就是体裁纷呈。
副刊文章是多种多样的,如杂文、散文、随笔、小品文、小特写、小通讯等。
这些体裁,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文字讲究,常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与享受。
杂文,多以针砭时弊为主。那一篇篇犀利的文字,像“匕首”,似“投枪”,射向那不文明、不道德和腐败现象,使人读了痛快。
散文,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发议论的。人们思绪中的一瞬间、一片刻,都可入文。你我他写的那些散文,也许就在别人那里引起共鸣,得到心灵上的慰籍。
随笔,这是介乎与杂文、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将杂文的思辨性与散文的抒情性融为一体,兼有知识性、文学性和可读性。
该文体在上个世纪80年代勃发,以人民日报海外版《言论专访》版上的“望海楼随笔”专栏为主要代表,名噪一时,好评多多。
小品文、小特写和小通讯,形式灵活,记一件事,写一个人,说一情景,均可信笔写来。别看小,可内容实在,给人的印象深刻。
三、“杂”,就是图文并茂。
这个“杂”,说的是版面。倘若说新闻版的版面比较统一规范、比较整齐划一的话,那副刊的版面则是变化多样、形式灵活、图文并茂。
让人一看到这副刊的版面,就有一种选择感、就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四、“杂”,是杂而有序;是“错落美”。
一说“杂”,有人就会有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其实不然。
副刊版上的“杂”,是品种多,体裁多,形式多。这“三多”融于一块版面上,各有风貌,错落有致,相互衬托。非但不显乱,反倒是形成了一种“错落美”。而这种美无疑会给人们送去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
作为副刊编辑,要习惯于这种“杂”,善于把这“杂”做得更美。
要把这“杂”做得更美,就需要联系、组织各方面的作者。
笔者知道,在高校、在企业里有不少副刊作者,他(她)们有多种才艺,或为文,或绘画,或书法,或摄影等等。这是办好副刊的支撑力量。
要把这“杂”做得更美,就需要把各品种、各体裁协调好。
一般说来,一块版面上能容纳10来条大小不一的稿件。不一定每次各个品种都露面,但一定要保证主要的品种登场。特别是杂文、散文等,因为它们是副刊的“魂儿”。
要把这“杂”做得更美,就需要精心设计版面。
副刊版面直接吸引读者,尤其是彩色版面,彩照、色块、线条、插画等,广大读者很喜爱。作为副刊版面设计人员务必要精心设计、反复雕琢,把每一次版面都作为精品送到读者面前。
副刊是大家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再加一把劲儿将之办得更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