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人们几乎成了宅男宅女,网络代替出门。远程上课、会议,点外卖,好友畅谈。足不出户即可纵览天下大事。人们乐此不疲地分享遇到的趣闻,QQ空间、朋友圈上说说、分享如潮水般涌向我的手机;微博热搜几分钟就换,抖音、快手的短视频一个比一个有趣。久而久之,沉迷于其中的你发现,天色也转黑,时间来到了晚上八点,刷了一个多小时,作业丝毫未动,你却不后悔,因为你发了一条说说,几十甚至上百人给你点赞,你飘飘然,觉得自己小火了一把,找到了“存在感”。
这种所谓的“存在感”是假的,只是
虚荣,一文不值。
什么是“存在”?我想很多人有个误区,就是人们只要点赞、关注、转发了你的消息、评论,你的“存在”就有了“实感”,其实不然。我的表哥大学时期做过一个“VLOG”(影像日志),他告诉我,如果不和观众面对面交流,仅靠评论和点赞,很难真实理解观众的感受。网络上那些成功的,百万粉丝的Up主,也是用心和观众交流的。总而言之,网络上的这些那些都是虚的,在网上发一篇长文,远不如在众人面前来一场声情并茂的演讲更深入人心。
可有些“键盘侠”和“杠精”说:“现实
里我唯唯诺诺,网络上我重拳出击。”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只有在现实中完善自己,网络上表里如一,才是合格的网民。所有人都想要有存在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存在感。图一时之快。效果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拿我自己来说,我初三那会也是沉迷各种社交软件,戴上耳机,和同学们一起谈天说地,简直比在学校里真人聊天还带劲。一起“开黑”“连麦”,聊这聊那,没人一起聊天,就看看空间和看点,或者刷刷微博、抖音,看到那些无厘头搞笑视频放声大笑。这样持续了几个月,到了四调我才想起来还有中考。
手机是个双刃剑,能帮助你,也能毁了你。因此衍生出的存在感也是如此。曾经看过一个新闻,美国一个小哥,说是要给直播间的人带来“惊喜”,“惊喜”其实就是拿玩具枪对着警察,直播间人数瞬间过万,人们都来看热闹。他冲向警察,掏出假枪对准了他。警察立刻做出回应,还没等他开口解释,他就被击毙了,只留下一堆“OMG”(天哪)的评论……正是这种“存在感”煽动了人们,让他们做出难以置信的举动。
反之,若是“存在感”让人上进,让人们完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大放异彩,我想,那也未尝不可。
QQ、微信、抖音……都只是软件,关注数、点赞数,也只是个数据。一个人的内心,是有血有肉的实体。为什么不把发说说,刷抖音的时间,拿来多读读书,运动一下呢?只有在现实中“存在”,才能体会到“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