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敬畏文字!课堂小测验全对者仅1%

 

故宫内潜入一窃贼,半夜盗得珍室数件,逃逸。次日,故宫报案。公安人员神速破案,将窃贼捉拿归案。故宫方面为甚为感谢,两天后赠公安局锦旗一面,上面竟有一个错字……这不是在编剧本、写小说,而是发生在20115月的实事。

为什么说“对文字要有敬畏之心”呢?让我们从故宫的这个失窃事件说起吧。

 

故宫写错字闹得满城风雨

2011年59日北京警方接到报案,说故宫博物院8日发生展品失窃。警方全力侦查,经过58小时奋战,于11日晚宣布,故宫失窃案犯罪嫌疑人在一网吧落网,部分失窃展品被找回。

13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人到市公安局赠送锦旗,表示感谢。然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却招来公众质疑。

堂堂故宫,难道也写错别字?故宫相关负责人当晚表示,字没错,显得厚重。此举引发外界更大的质疑,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表示,“撼”字在这里肯定是错别字。

故宫,这是一个多么有文化的地方,这是一个多么高大上的地方,这是一个多么博大精深的地方!然而,却在锦旗上把“捍”字写成了“撼”,把意思也搞反了。

经过三天的“硬撑”,终于在16日那天,故宫官网就锦旗上出现错字向公众致歉,称此次赠送锦旗由院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由于时间紧,从制作场地直接将锦旗带到赠送现场,未再交院里检查。下午媒体播出后,院里才发现把写成的严重错误。尤其错误的是,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故宫为何会写错字,写错字了还强词夺理?

故宫“错字门”的原因在于粗心、傲气、管理不善、分工不明确,真是“既丢物又丢人”。

 

北大前校长作报告念错字

北大,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其校长肯定是大文化人了。然而,北大前校长林建华的一次作报告读错字,让他深深自责,还写了致歉信。

事情发生在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上。当时,林校长致辞时,把“鸿鹄之志”念成了“鸿浩之志”。此事迅速在网上成为新热点,人们议论纷纷,堂堂的北大校长怎么还会读错字呢?5日下午,林校长发出致歉信说,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他还说,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笔者分析,主要是林校长没有读过古文“陈涉世家”和“学弈”这两篇古文。“陈涉世家”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学弈”中有一句话:“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如果林校长在小学或中学读过这两篇文章,就不会发生读错“鸿鹄”之事了。

林校长在致歉信中承认,“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

 

人大前校长不懂“七月流火”

2005年712日,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向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致辞中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此语一出,招来不少非议。  

七月流火”这个成语出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原意为农历七月,大火星西降,天气逐渐凉爽起来。可是,纪校长却认为他讲话的那一天,阳历712日,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成语中又有“火”字,所以把“七月流火”它理解成酷暑之日,天气十分炎热,听众也是一片“流火”般的热情。很明显,纪校长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想当然,望文生义,不了解词汇的确切涵义,只是从字面上牵强附会地理解并贸然地用上了。

其实,容易引起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不少。

比如,“不刊之论”指的是正确的、不能更改或磨灭的言论,是写得很好的文章或高明的意见。可是,有人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又如,“久假不归”指的是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等等。

我们只有刻苦努力学习,加强语言文字修养,把用到的每一个词从词意到用法都弄清楚,才能克服望文生义而产生的错误。

 

清华大学迎新横幅写错字

清华大学的2019级新生开学之时,迎新的横幅上出现了一个错别字,把“热烈欢迎”写成了“热列欢迎”,打出了“热列欢迎清华经管学院新生”的字样,让人大跌眼镜。很明显,横幅上的“列”字下面少了四点,错了。

这一下子,可在网上炸开了锅。清华大学是国内顶尖高校,怎么这样没有文化?布置会场后,有人检查过横幅的内容没有?几千人在场的迎新现场,怎么没有一个人发现?这一系列的问题,确实让清华大学有点难堪。

犯了这种低级错误,到底该谁负责呢?横幅制作者、横幅布置者、还是横幅上的字起草者?其实,这次粗心大意造成的失误,主要是缺少责任心。如果办事的人认真一点,有人出来校对一遍,即可避免。

千万别小看这校对工作的作用,它是写文章、出报刊书籍、甚至拉横幅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者必须高度负责,严谨周密,一丝不拘。清华大学如果当时有这么一位校对,这样的低级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只有1%学员全部答对这20

我在讲写作课时,曾给学生出过一次填空课堂小测验。题目看上去不难,每一空格处填一个字,有的学员三下五除二很快交卷了。一批阅,错了好几处。经多次闭卷测试,只有1%左右的学员能全部答对这20个题。现在,我把测试题公布如下,你也可以做一下(不能查字典、网页百度),如全对,恭喜你,你是“百里挑一”的语文佼佼者。题目是:

1.天翻地__,2.指手__脚,3.黄__美梦,4.洁白无__,5.旁__博引,6.宁缺__滥,7.世外桃__,8.名不__实,9.饮__止渴,10.声名__起,11.有__无恐,12.按__就班,13.__罪立功,14. 山__水秀,15. 陈词__调,16. __水摸鱼,17.走__无路,18.__在福中不知福,19. 直__了当,20.神__六号飞船。20字填空答案下周公布)

 

保持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

写错字,读错字,谁也避免不了,笔者有时也发生这种错误。错了,就要承认,就要改正,以后就不会错了。

问题是,越有文化的单位和人物,就应当越重视这个问题,要对文字有敬畏之心。一个小学生在课堂上读错一个字与一个大学校长在演讲时读错一个字,产生的影响是有天壤之别的。

我们的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汉语中字的发音、汉字中字的用法、词的含义都有一定的规范标准。保持这个标准,捍卫这个标准,敬畏这个标准,就是在保卫汉语汉字的纯洁性。

我们并不是苛求名人必须什么都懂,把汉语词典都背出来,而是要求他们作为文化的带路人、传播者,要多学习,勤钻研,不要把“耄耋”读成“毛至”,不要把“皇后”写成“皇後”,不要把“口口相传”理解成“以讹传讹”,不要把“炙手可热”说成“烫手山芋”,等等。

文化人应当成为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示范者,而不是失误者。在这方面,永远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精益求精的“匠心”,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