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富与穷,大与小,学会对比文章妙


通讯员小张写好一篇稿件后,发过来让我帮他看一下。他说:“总觉得自己写的稿子比较平,不突出,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什么办法可以纠正?”

我对他说,你可以再读一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把文中有关对比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一下,试一下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作,补充些背景材料,文章就可以从“平躺”到“站起来”。过了几天,他把文章改了以后,果然好了不少。

 

《岳阳楼记》中的对比手法

什么叫对比?对比,就是把两件不同的事物、甚至是对立的事物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和比较。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反映矛盾,表现冲突,达到生动有力的效果。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就充分调动了写作中的对比手法,使文章文采飞扬。他在写天气差的时候洞庭湖的景色时是这样写的: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写到天气好的时候,作者这样写道: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这一组景色的强烈对比,为文章写情写理打下了基础。果然,作者在写了景色后,就写登楼者的心情。天气坏时,登楼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天气好时,登楼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接着,范仲淹又以“物喜、已悲”“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民、君”“进、退”等对比,通过相辅相成的比照与呼应,最后写出 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这种通过对比步步推进、层层深化的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向诗词学习对比手法

 “诗言志”。说的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抱负、志向,抒发情感。为此,许多诗人在写诗时,会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富有哲理的句子。

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都是运用对比手法写成的。“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新叶与陈叶”“东与西”“无晴与有晴”,强烈的对比,凸显了诗的意境与情感。

在读诗时,只要多加留意,对比的诗句就常常会遇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得多么鲜明,反差多么强烈,多么有立体感。

诗歌中运用对比,使事物对立的两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使情景步步推进,抒发强烈的感情,能引起读者共鸣,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我们在写稿时,这种手法是可以学习并运用的。

 

文章标题巧妙运用对比

稿子要想有吸引力,标题运用对比是好办法。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的成名作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 》,标题即从改革的主流与认为改革乱了套了的支流的碰撞中、从认为扩大农民自主权是刚开头与认为过头的讨论中,通过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人。

以下这些稿件的标题对比强烈,可以借鉴。

《小地摊彰显大民生》,说的是疫情过后适当发展地摊经济,成为搞活各地经济的一个“润滑剂”,是低成本的创业方法。

一口方言讲出千万流量》,说的是一位用方言口音讲唐诗的老师的故事,读来饶有兴致。

《爷爷的粮票和孙子的股票》,说的是居民生活的变化。“爷爷”与“孙子”成一组对比,“粮票”与“股票”成一组对比。

博士中关村买电脑被骗,七个博士没搞定一个商户》。你看,反差多大:博士对个体商户,七个对一个,学历差距也大,博士仍被骗。

51岁养生专家去世,发人深思》,养生专家是讲长寿之道的,是对长寿有诀窍的人,怎么51岁就去世了?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是鲁迅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忘却”与“纪念”本来是对立的,但鲁迅把它们统一起来,忘却的是悲哀的重压,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文章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这些文章标题,一看就很吸引人,就会引起读者读完全文的欲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常言道:“题好文一半”。在标题中,巧用对比的效果实在是太好啦!

 

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富与穷,大与小、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成功与失败、廉洁与贪腐、事实与谣言,都是具有强烈对比的事物。在文章中间运用对比,作用很大。

在对敌我双方的力量比较上,对比是常用的方法。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见人民日报1948119日)一文的导语就是一句强烈的对比:“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在《南京完全解放》(见人民日报1949425日)一文中,对敌我力量对比,是这样写的:“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时间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全中国第一个大城市,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扺抗。”“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

人民日报发表南京完全解放的消息(姚赣南老师)对比一文中,敌我力量对比.jpg

人民日报发表南京完全解放的消息对比一文中,敌我力量对比?

富与穷的对比,是在各种消息、通讯中经常出现的。《“赵光腚”的后代富了》(见人民日报199543日)一文,在写到当年穷时,“队里欠27万元,社员干一年挣不到20元钱,全村大约有30%的农户有变成‘赵光腚’的危险。”而在写到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时,“元宝村富了,全村有80余人坐过飞机旅游,孩子上学和医疗全部免费,‘赵光腚’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交锋,是对比中又一可写的内容。在《县委书记的榜----焦裕禄》(见人民日报196627日)一文中,就多次提到焦裕禄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其中,有对县委干部想装潢办公室的批评,也有对自己孩子没花钱就看电影的批评。

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重视安全生产,是为了杜绝忽视安全生产;讲提高质量,就要反对粗制滥造;反对形式主义,说明以前有形式主义存在;强调劳动纪律,必须纠正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写稿件,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问题,就会比较客观与真实。

总之,文章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文章就从“平躺”变成“站起来”了。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人和事,安排在一篇文章中,让读者去作比较,就能分清好坏、曲直、是非,文章的感染力就大大提升了。

读完此文,请记住以下13个字:“富与穷,大与小,学会对比文章妙”----就是对比的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