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什么?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为此,新闻必须时间新,要尽快获得,尽快发出,尽快让读者看到。记者之所以要“抢新闻”,就是想在第一时间把新闻稿发出去,把握住“首发效应”。我在人民日报当编辑值夜班时,有时等一篇稿件要等到凌晨,就是为了拿到最新的消息,让它在当天见报。
对于新闻的时效性,许多记者熟记在心,时时提醒自己注意,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然而,新闻除了时间新,还有许多别的“新”。理解了这一层含义,可以迅速打开我们的写作思路,拓宽写作题材,顿时觉得可写的东西多起来了。
从游长城谈“新角度”
写新闻时选好一个新的角度,选一个别人没选过的独特角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你到八达岭长城去写新闻,就有许多角度可供你送择:写长城的风景与游客,写长城的历史及现状,写长城周边的绿化,写长城旅游点的纪念品,写在长城脚下吃饭,甚至可以批评有人在长城上乱刻乱画、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行为……有了这些选择,你只要把握好一个角度,细心观察,调查访问,就能写出一篇好稿子。
摄影师是十分注重抓角度的,同样一个景,同样一个人,因选取的拍摄角度不同,照片效果就会不同。抓角度的技巧在于紧紧抓住拍摄的主体。写新闻稿也是这样,抓住了能表现主题的这个角度,就使文章有了主心骨,就是一篇好文章。
人民日报记者著名刘衡写过一篇稿子《妈妈教我放鸭子》(刊登于人民日报1983年12月12日)。这篇稿子是刘衡访问一位年仅18岁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她巧选角度,运笔独特,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文中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这篇报道被读者称为“一篇把平常事写得大放异彩的佳作”。

?
从曹操墓说“新发现”
许多事物看起来很陈旧,是老黄历了,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然而,一旦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写新闻的时机到了。
曹操墓是历史,然而,发现曹操墓就是新闻。关于河南发现曹操的墓的新闻,近几年常见报端。安阳发现的曹操墓究竟是真墓还是疑冢?一直存在不同的争议。民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曹操生性多疑,一共修建了72个疑冢,真正的曹操墓很难发现。但是,有许多专家认为“安阳曹操墓”是真的。看来,在争论中,这个“新发现”的新闻还可以继续报道下去,还会不断引起读者的兴趣。
长沙马王堆是公元前一百多年西汉时期的墓地,沉睡了两千多年了。在发现之前,它是个旧事物,是历史;一旦尘封开启、被人们发现之后,它立刻成了大新闻。从墓内的棺椁、丝织品到漆器、中草药,3000多件遗物,可写的新闻太多了。2013年5月,马王堆汉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6月,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为此,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在看似陈旧、司空见惯的事和人中发现新闻。一旦发现,追踪下去,开动脑筋,把它写出来,就成了新闻稿。
从抗疫看“新人物”
在抓新闻中,抓住“新人物”十分关键。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数抗疫英雄奔赴前线顽强地与病毒作战,他们奉献自己,守护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以前,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就是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从未上过新闻稿。但是,这一次他们成了“新人物”,应该大书特书。在这里面,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可以写啊!
同样,在各单位里,时时会涌现出一批“新人物”。他们有的是技术创新的能工巧匠,有的是助人为乐的贴心大姐,有的身残志坚的无畏勇士,有的是埋头苦干几十年的老黄牛,有的是冲锋在前的时代弄潮儿。这些最先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把这些“新人物”精神面貌和行为报道出来,可以大有作为。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就是一位写“新人物”的高手。他的人物通讯得到读者很高的评价。穆青报道的焦裕禄、王进喜等人物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这种能感染读者的人物报道,是很受欢迎的。
只要我们紧扣时代脉搏,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热烈的感情,就能写好“新人物”,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从脱贫看“新经验”
“经验为才智之父”。各单位在工作总结时,常常会总结出一些新的做法、新的经验,这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把这些新经验加上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加上生动的描写和人物对话,就能成为一篇好的新闻稿。
我读过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精准脱贫的“延安答卷》(刊登于人民日报2016年3月21日)。在这篇报道中,作者用了3个小标题,它们分别是“托底”“助力”“自强”。细细读后,发现实际是在宣传当地精准脱贫的3条“新经验”:
经验一:精准识别出真正的贫困人口后,再分析出致病的根本原因,汇总形成贫困户有档案卡、村有册、乡有档、县有精准的信息系统。
经验二:财政作保障,更要用好政策“组合拳”。
经验三:“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正逐步走向目标明确的“定制化”,精准扶贫也激励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育成长。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看来,把“新经验”写成新闻稿,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善于发现“新问题”
新闻是什么?是真实、是问题、是矛盾、是焦点。新闻要有深度、锐度,发现“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是记者的一条重要使命。
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许多记者和通讯员能直面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的丑恶现象开刀,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我在读《人民日报七十年通讯选》一书时,就读到了《沉重的代价換来什么》《决策为何连连失误》《矿难瞒报何时了》《追问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等多篇报道。这些文章既找出了问题、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它使社会肌体更加健康,成为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实例。
除上述的“新”之外,新事件、新成就、新动向、新观点、新预告等,都是我们可以开拓的领域。“攻关有路志是梯”。只要我们大胆地投身于时代的浪潮,深深扎根于群众生活的土壤之中,那么,一大批活生生的带着“新”的报道就会涌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激起我们强烈的写作欲望,就能促进我们成为讴歌新时代、谱写新华章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