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中山大学校报发展史略

1924 年, 孙中山先生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
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 创立国立广东大学, 并亲笔题写校训: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为永久纪念先生革命伟绩, 1926 年经国民政府批准, 学校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此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中山大学逐渐成为中国学术重镇, 鲁迅、 郭沫若、 傅斯年、 顾颉刚、王力、 陈寅恪等无数名家大师荟萃于此,
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 培养了众多社会各界的杰出英才。

2001年
10 月, 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 通过部省共建, 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 正在向国内高校第一方阵、 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奋力迈进, 努力成为一所社会首先想到、 国家首先想到、
学界首先想到的综合性、 研究型、 开放式大学, 成为一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中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校报与中山大学一样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见证着学校筚路蓝缕, 蒸蒸日上。 早在中华民国十五年, 即 1926 年 11 月 5 日, 校报便正式创刊。
其间随着学校的发展, 沿革几经更名、 改版, 至今已走过九十余载。 90 多年来, 中山大学校报风雨兼程,饱经战事纷飞、 时代变迁、 几易报名,
但始终不断。 文章千古事, 校报一代又一代的编辑、 记者们传承着当年校报创刊时的 “中山精神”, 怀着对学校的诚挚热爱,
笔耕不辍,如实记录了学校的光辉历史, 生动反映了中大与中大人在各个时期、 各个领域的光荣与成就。

今天,
《中山大学报》 作为中山大学党委机关报, 是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一份面向学校师生员工、 校友、 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报纸,
是中大校园最具权威的主流媒体。 校报每期对开 4 版 (全彩版), 每期发行量 3 万份, 每月出版 2 ? 4 期; 校报学生增刊———
《中大学子》 不定期出版, 发行量与正刊同。 为配合学校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校报不定期出版各类专版、 专刊和特刊。


《中山大学报》 第 426 期第一、 四版

《中山大学报》 第 426 期第二、 三版



一、 历史与回顾

(一) 创刊

中华民国十五年,
即 1926 年 11 月 5 日, 校报正式创刊, 最初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 16 开本, 当时即被中华邮政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
每册定价铜圆 4 枚, 由国立中山大学文书处出版科印行①。 封面有中大创办人孙中山先生的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 凡四十年,
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 深知欲达到此目的,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凡我同志, 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 《建国大纲》 《三民主义》 及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继续努力, 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 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② 可见, 校报从创刊之始就传承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爱国思想,
以此为校报的文化禀赋。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 创刊号

(二) 坚持

最初的校报基本上每月一期,
刊登布告、 公文、校闻和各类宣言、 讲话等, 内容繁多, 每期足有 20页之多。 1927 年 8 月 25 日, 从第 19 期开始,
校报随着校名的更改, 也改名为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校报》。 1928 年 3 月 11 日, 第 30 期校报又因为校名的变更, 随之再次改回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③ 1927年 5 月 9 日,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创刊④, 当日第一号的启事是这样写的: “本大学各科学院距离甚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第一号



从第七期 (1927 年 3 月 28 日) 开始, 改由事务管理处出版部印行。

标点为笔者所加。

第 30 期后的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 现已无从查找, 故笔者无法确定第 30 期后的校报是停刊还是缺失。

④从时间上看, 至少在 1927 年 5 月 9 日至 1928 年 3 月 11 日之间,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 和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是同时存在发行的。

远, 教职员及学生散处各地, 以致消息常患隔阂, 办事诸感不便, 兹由政治训育部宣传部与大学事务管理处出版部合办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藉以沟通消息, 传达校闻。 除本大学行政机构及正式学生团体会社消息均择要编刊外, 其他一切文章概不登载。 特此声明。” ①
日报邮政封号同样被认为是新闻纸类, 每册定价一仙 (民国时期的货币单位), 除假期和星期天外, 每日刊发。 其后虽校名几次更改,
但报名却不曾改动。 当时中大也因抗战、 内战而多次搬迁, 但日报的出版基本没有中断, 直到新中国成立, 可见其早就成为中大重要的新闻宣传阵地。



1927 年 5 月 9 日至 1940 年 6 月 28 日期间出版的部分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从目前可查到的史料来看,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出版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 1927 年 5 月 9 日至 1940 年 6 月 28 日, 前后共出了
2796 号, 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 并且由于学校的搬迁, 出版机构从 1939 年 9 月 25 日第 2580
号起也由之前的政治训育部 (此机构后撤销) 宣传部售书处与事务管理处出版部售书处改换为云南澄江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②
这段时期的日报大多刊登有前方战事, 但仍登载学校的重要新闻、 学术事件。 如 1933 年 7 月 20 日、 24 日和 27 日,
日报连续刊载了中大朱洗教授 (著名实验生物学家) 撰写的 《罗广庭博士的真面目》 一文, 对罗的错误学术观点乃至治学态度做了全面剖析,
这也成为当时中大内外重要的学术新闻事件。③ 第二个时期是 1940 年 12 月 2

 


标点为笔者所加。

此前因学校迁移, 日报也中断多时。

③参见吴定宇主编的 《中山大学校史 (1924—2004)》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日至 1944 年 5 月 31 日, 此时校报也由于学校的迁移搬至乐昌坪石出版, 从第一号开始重新登记刊号, 一共出了 994 号。
第三个时期则是 1945 年 12 月 1 日至 1949 年 11 月 5 日。此时中大已经迁回广州, 校报也从日报又改称为
《国立中山大学校报》, 由中大出版组编印, 登记为 “广复第一号”。 但至 1947 年 5 月 1 日, 第 372 号起校报又改为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其间共出了 928 号。 从 1947 年 7 月 5 日开始, 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组还同时编印了 《国立中山大学校刊》,
其以专刊的性质发表了学校领导和知名学者的论著、 论文等,比如专载了王力先生 (著名语言学家) 的 《战后的中国语言文字》 等文章。
目前有史可查的校刊一共为 27 期, 至 1949 年 9 月 30 日。



1940 年 12 月 2 日至 1944 年 5 月 31 日期间出版的部分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从学校创办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日,
中大校报究竟为何人所编现已无从考证, 仅知先后由文书处出版科、 事务管理处出版部、 政治训育部宣传部售书处等部门主办。
这批有时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但仍坚持工作且不留名的编辑们, 艰难地将校报历史延续了下来。 从校史记载来看, 当年的校报出版机构之一
———政治训育部 (因文书处与事务管理处人员已不可考, 在此仅以政治训育部为例, 以彰前辈同仁创编校报的筚路蓝缕之功),成立于 1926 年
12 月中旬, 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李济深为主任, 甘乃光为副主任,何香凝、 徐谦、 顾孟余、 邓中夏、 苏兆征等著名人士为委员。
这些人士想必或多或少都为中大校报的发展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究竟何人负责校报却已无从查找。 当今日笔者翻开这些早已泛黄,
甚至一碰即碎的几十年前的珍贵校报时, 心中感慨万千, 那些没有在中大校史上留名的勤勤恳恳、 默默无闻的校报编著者应该永远留在中大人的心中。

(三) 建设

1. 《中山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大校报的发展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0 年 7 月 1 日, 《人民中大》 创刊, 王越撰写了代发刊词 《对于人民中大的期望》。
报名先是采用了毛泽东的字体, 之后刊名由时任中大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许崇清先生亲笔题写, 当时大红色的报样也充分体现出了时代的特色。 《人民中大》
发行至 1952年 9 月 25 日, 第 37 期后中断了数月, 到 1952 年 11月 27 日, 由校刊工作组编印的新一期
《人民中大》再次刊发, 并呈准广州市新闻出版处备案。 从 1953年 4 月 30 日起, 《人民中大》 改名为 《中山大学周报》,
成为新时期中大最有影响力的主流报纸。 到 5年后的 1958 年 5 月 6 日, 第 256 期起周报又改名为《中山大学》 报。
从现有的史料查知, 《中山大学》报至少出版到了 1965 年 2 月 25 日的第 466 期。


《新中大》 创刊号


《新中大》1968年至1969年、1970年、

1972年和1973年保存本


1970 年 1 月 1 日的 《新中大》

1980 年 《中山大学》 复刊


1968
年 9 月 29 日, 《新中大》 创刊, 成为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 由于 “文革” 的影响, 《新中大》 的出版也断断续续,
1970 年后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直到 1980 年 6 月 15 日, 《中山大学》 报 (复) 第一期出版, 为 8 开 4 版,
中大校报又重新步入正轨, 此后一共出版了400 期。

2. 《中山医科大学校报》

中山医科大学校报同样有着值得述说的悠长历史。
早在华南医学院时期, 《华南医学院院刊》便于 1954 年 10 月创刊, 4 开 4 版, 当时由华南医学院院刊编辑委员会出版科印行。
最初的校报基本上为半月一期, 上面刊登布告、 公文、 校园新闻、 宣言、 讲话以及学生活动情况等。

1956年9月8日, 从第59期开始, 校报随着校名的更改, 也改名为 《广州医学院院刊》。 到 1957年 3月 18日, 第 84期校报又因为校名的变更, 随之改为 《中山医学院院刊》。


1996 年 1 月 5 日的 《中山医科大学校报》

2000 年 1 月 10 日的 《中山医科大学校报》


1966
年校报因 “文革” 被迫停刊。 “文革” 结束后, 全国高校处于恢复、 整顿时期,高校校报纷纷以校名为刊名。 1981 年, 采用
《中山医学院》 的刊名恢复出版。 1985 年,又因为校名的变更, 改为 《中山医科大学校报》, 报名使用邓小平同志在 1985 年 9 月
26日为学校亲笔题名的手迹。 复刊后的 《中山医科大学校报》 突出重点, 充实内容, 贴近生活, 增强时效, 活跃版面, 由创刊后沿用近 40
年的手工排版、 铅印, 正式改为计算机排版、 胶印, 每期容量扩大到 2 万字。 在新闻报道上, 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
把改革、建设作为宣传重点。 同时, 推出多个生动活泼的专栏, 以及多份专刊和副刊, 并经常举办征文、 竞赛、 笔谈、 讨论、 评选等活动。

二、 开拓与创新

(一)改革

1. 两校合并与两报合并

2001 年, 中山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一所学科覆盖更宽、 实力更强的综合大学。 借着历史的机遇, 当年 10 月 31 日, 原中山大学校报与中山医科大学校报也合为一份, 《中山大学》 报重新编印 (新) 第一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大学校报历任负责人有吴柏年、 陈佑涛、 朱锦鎏、 刘孟宇、 陈颂

生、 陈必胜、 钟伟勇; 两校合并后中山大学校报历任主编先后为钟伟勇、 丁燕燕。 中山医科大学校报 “文革” 后历任主编为曾松浪、 李观乐。

2. 新报名

报名
“中山大学” 四个红色大字, 采用孙中山先生手写体的集字。 直到 2007 年, 校报《中山大学》 更名为 《中山大学报》 时,
孙中山先生字体的 “中山大学” 四字仍被保留, 校报编辑们又从孙中山先生的笔迹中挑选出最适当的 “报” 字版本, 沿用至今的报名 《中山大学报》
就是这样拼合而成的。



两校合并后的第一期校报


3. 改版与自排版

新的
《中山大学》 报在全国高校校报中较早由 4 开版改为对开版; 由黑白套红版面改为彩色版面。 这样适应了时代发展以及读者对报纸的要求,
同时能更准确、 形象地反映快速发展的中山大学的面貌。 校报每月固定出版 3期, 编辑部工作人员包括主编在内共为 6 人,后减至 5 人,
2006 年起编辑部人员定为 4 人。

从 2001 年开始, 《中山大学》 报在全国高校校报中率先使用排版系统, 借助方正飞腾排版软件, 实现了组稿—编辑—排版 (包括图片处理) —校对—发排完全自主, 既节约了经费, 又节省了时间、 人力, 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大缩短了校报出版的周期。

4. “读图” 与 “读题”

2005
年 9 月, 《中山大学》 报在吸收社会报纸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定位, 进行了版式改革。 此时的校报更加注重图片和大标题的使用,
加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个性风格来满足受众对校报 “看” 的期望值, 最终达到受众的眼睛与校报高频次接触的目的。这样,
它才能真正拥有自己最广泛的受众, 充分贴近高校师生这一特定受众群体的利益、兴趣、 情感, 在满足受众要求和愿望的过程中,
实现自身在宣传喉舌及舆论导向方面的价值。

5. 栏目变迁与报道形式的转变

2001 年始, 《中山大学》 报开设了部分栏目。 除刊登重要消息外, 二版开设 “大家谈” 栏目, 三版开设 “中大人物” 栏目, 四版开设 “校园论坛” 栏目。 此后还常常有各式新的栏目推出。

自 2007 年起, 《中山大学报》 正式推出了电子网络版, 实现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

融合发展。

2008 年, 校报栏目进行了较大调整,
在保持要闻和各版固定栏目的基础上, 形成了以下格局: 一版为 “要闻” 版, 并开设社论, 二版为综合新闻、 “大家谈” 栏目,
三版保持综合新闻、 “中大人物” 栏目, 四版刊登校园新闻、 学生新闻、 “大学时代” 和 “世纪风”栏目。

2009
年以来, 为应对网络新闻的冲击, 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 校报再次进行了较大的系统调整, 大量缩减消息的容量, 只保留第一版刊登学校最重要的、
需载入历史的消息。二至四版全部转换为栏目和话题, 以各类话题深入研究问题, 以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度扬己之长, 补网络之短, 真正做到报道精辟、
详尽, 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与渗透力。 二版开设“教授治学” “科学前沿” “课堂一线” “服务社会” 等栏目; 三版保留 “中大人物”
栏目的同时, 新增 “个人专栏” (请知名教授供稿, 并以其名字命名) 和 “中大故事” 等栏目; 四版为大学时代版, 设 “学子风采”
“校园论坛” “学者观察” “中大地理” “吾爱吾师” 等栏目。 这些栏目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些栏目的文章也已结集成册, 正式出版。
经过几年的实践, 校报形成了独有的 “栏目制” 办报特色, 开高校校报之先河。

2014
年, 中大迎来 90 周年华诞。 校报专职编辑从 4 人减至 3 人, 开始采取排版设计外包方式, 逐渐形成鲜明、 典雅、 大气的版面风格。
开辟 “校庆 90 周年巡礼” 专题系列,分为院系篇、 教授篇、 名医篇、 校友篇、 中大故事等。 其中, 院系篇报道各院系
(校区)的历史进程、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科研水平、 社会服务和社会影响等, 彰显学院的综合实力及精神文化气蕴, 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和好评。

6. 确立办报宗旨

2009
年, 在校党委和部门领导的支持下, 《中山大学报》 提出办报宗旨: 高举理想主义旗帜, 秉持专业主义精神, 做高校最好的报纸。
在该宗旨指引下, 校报编辑部不断创新, 锐意进取, 无论办报机制、 内容深度还是版面设计, 均走在全国高校校报前列,
受到领导师生和校报同仁的肯定和赞誉。

2009 年 12 月 24 日,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 巡视员、 广东高校校报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小鲁在为广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 2009 年年会所作的报告中指出:
“中山大学在办报过程中逐步从一般的时政性、 时效性新闻中升华和超脱出来, 按照报纸内在规律, 为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中大校报更注重校园文化和风格的引领, 更注重对学生、 教师活动深层次的报道, 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办报道路。” 2012 年,
时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孔军在全校新闻工作会上说: “我们中大校报是全国高校校报中最好的!”

这一时期可谓中大校报的黄金时代。

(二)新的采编机制

1. 建立责编制

2005年
9 月, 编辑部开始建立主编负责下的责编责任制, 明确各位编辑的责任, 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 责编制的形成, 将原来主编组稿、 改稿,
编辑排版的工作组合改变成主编把关, 各版面责编组稿、 处理稿件、 排版、 校对 “一竿到底” 的工作流程, 激发了每位责编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 通讯员队伍

校报在学校各基层单位 (院、 系、 部、 处) 均设有通讯员, 通过通讯员的一线报道和线索提供, 校报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 全面掌握学校各个基层单位的动态, 并从中挖掘新闻亮点, 进行深度报道。

3. 学生记者的培养与成长

多年来, 校报编辑部始终拥有一支由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强大的、 有能力的学生记者队伍。 这些学生记者, 来自本科生、 硕士生和博士生, 他们担任了大部分采访任务, 是编辑部的好助手, 为办好校报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报坚持
“在培养中使用, 在使用中培养” 的辩证理念和做法, 学生记者队伍无论是思想素质还是业务能力都非常出色。 首先,
每年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都会定期组织一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训练营, 聘请社会上的知名传媒工作者 “现身说法”, 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团队合作项目,
增强记者队伍的凝聚力和责任感; 其次, 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培训课程,进行内部辅导和专业教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编辑老师针对不同学生记者、
不同采访任务进行言传身教, 细心指导, 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记者的能力。

学生记者在为校报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以校报为平台, 极大地锻炼了自身能力。 当校报记者参加就业应聘时, 人文学科的学生记者拥有了传媒方向的就业优势, 而一部分来自理工科、
医科的学生记者也改变了就业方向, 选择继续从事新闻传媒工作, 并且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三)增刊——《中大学子

1. 创办

2003
年, 为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打造中大校园文化品牌, 全方位展现中大学子的民主精神、 务实作风和爱校情结, 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在整合
《中山大学报·世纪风》 原有版面的基础上, 集结了一批有志于此的中大学生和几位有丰富办报经验的老师,开始筹办 《中山大学报》 增刊———
《中大学子》。

2003年 9月 2日, 《中大学子》 试刊号发行。 2003年 11月 5日, 《中大学子》 正式创刊。

2. 宗旨

《中大学子》 报名由著名学者和书法家陈永正先生题写。 时任中大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为 《中大学子》 写下了 “高品位、 高格调、 高质量” 的希望, 从此, 这也成为 《中大学子》 的办报宗旨和追求。



《中大学子》 创刊号



3. 特色

《中大学子》
在现实关怀中高扬理想主义旗帜,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 在记录文化中引领校园传媒。 报纸由学生独立采编, 以学生视角关注校园和社会,
稿件内容和设计生动活泼,彰显强烈的人文关怀, 如奥运冠军、 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 ACM 冠军、 百优博士论文……近年,《中大学子》
也开展专题报道, 例如中山大学 “逸仙思源, 服务社会” 优秀学生培养计划、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培养、 “我们毕业了”等专题或专刊,
关注中大学子在各个领域的成长和风采。

《中大学子》 坚持每月出版一期, 每期四版,
是中大校内发行量最大、 影响最广的主流学生媒体, 始终自觉地以传播中大文化, 弘扬中大精神为己任, 始终秉承着中大陈寅恪教授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之大志, 以记录校园文化的方式, 通过现实的媒体表达展现中大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中大学子》 第 35 期和第 69 期

《中山大学报》 和 《中大学子》 不仅是中大校园内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而且注重对外交流, 与国内众多新闻媒体和高校校报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联系。 2006 年 7 月, 校报记者、 《中大学子》
编辑陆劲松与来自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 19 所国内著名学府的学生记者一起出访韩国。 2008 年 4 月, 校报记者、 《中大学子》
编辑梁烨妮赴北京参加全国高校校园媒体联盟论坛。 2009 年 10 月, 校报记者、 《中大学子》 编辑张蓝溪赴上海参加“2010
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大学生注册记者训练营”, 并被授予 “上海世博城市之星” 称号。

《中山大学报》 《中大学子》 为学生记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其一贯秉承的 “理想主义” 信念也成为学生记者的心灵坐标, 对他们的大学规划、 就业选择乃至踏入社会后的人生走向都有着深远影响。

 

三、 转型与前行

 

2015
年以来, 学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学校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 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发展目标及 “十二字” 人才培养目标,
校报围绕学校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对学校的教学质量、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 校园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报道,
力求传递学校办学理念, 呈现学校发展新态势, 挖掘办学亮点, 营造 “凝聚共识, 谋划发展, 争创一流” 的校园氛围。



2015 年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专刊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专刊

(一)主动策划,打造专题

策划意识是深度报道必备的要素, 要求编辑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 敏锐地捕捉新闻报道背后的价值。 为了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 发挥校报作为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 在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下, 校报策划、 报道了多项专题、 专栏。

学校事业发展专题,
包括学校春季工作会议、 秋季工作会议、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中山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 文科工作座谈会等, 以及学校发展重大突破,
如天琴计划、 中山大学南海科学考察首航、 珠海校区新型战略发展等, 及时报道解读学校事业发展规划, 促进读者理解并支持学校重要方针、 政策,
齐心协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学在中大 追求卓越” 专题

外国语学院深度报道


“学在中大 追求卓越” 专题

大气科学学院深度报道


“十二字” 人才培养和 “学在中大 追求卓越” 专题, 挖掘教学育人有突出成绩和鲜明特色的学院进行深度报道, 以起到示范效应, 如岭南学院、 中法核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国际金融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等。

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专题, 以 “中山大学与孙中山研究” 为主题, 梳理孙中山先生与中山大学的渊源, 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 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

科研专栏,
报道学校在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成绩, 挖掘科研背后的故事, 展示科学家们不畏困难、 执着创新、 造福人类的精神风貌,
如利用人类晶状体原位再生创新先天性白内障疗法的刘奕志教授团队、 发现了乳腺癌转移的新机制开启乳腺癌治疗新时代的宋尔卫教授团队、
研究出提高鼻咽癌治疗效果新方法的马骏教授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李宝军教授团队等的相关报道。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

暨中山大学成立 92 周年专题报道


校报科研专栏


学子风采专栏,
挖掘和呈现德才兼备、 具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中大学子群像。 中大学子在专业学习和各类竞赛、 社会实践中都有优秀的表现,
该栏目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 展现中大学生追求卓越、 臻于至善的精神面貌, 如 IBM Power大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的地铁出行建议系统研发团队、
重大科研竞赛获奖者、 校击剑队、 年度大学生人物等优秀学子的相关报道。



学子风采专栏

(二)紧跟时代脉搏,加强思政宣传

校报紧跟时政, 积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如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广东重要批示精神、 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等, 均以专题形式深入全面报道全校师生学习贯彻情况。

十九大前夕,
校报推出优秀党员系列报道, 介绍学校教学、 科研、 医疗岗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激励师生砥砺前行, 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十九大会议后, 校报以专版刊登全校师生畅议、 代表笔谈、 专家评论等专题文章, 在校园营造积极学习的浓厚氛围。

校报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 凝聚共识、 凝聚人心, 落实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学校新发展阶段上起到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三)加强评论,引导舆论导向

学校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需要进一步凝心聚力, 抓住机遇, 主动发展, 对学校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充分发挥校报思想引领的作用, 激发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热情, 在校领导的要求下, 校报大力发展评论栏目, 建立健全评论员队伍。


2016 年 12 月开始, 校报在二版设立 “评论” 专栏, 陆续刊发十余篇评论, 内容包括国家重大会议精神、
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及重大决策部署、 大学思政工作、 社会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等。 评论员包括各领域的专家学者、
热心学校发展且写作水平较高的机关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优秀的学生评论员。

(四)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为适应时代的快速变革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校报编辑保持求新求变的意识, 向新媒体借灵感, 学习新媒体形式上的表达, 在形式上力求生动鲜活, 贴近读者。 同时,
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的号召, 校报在部门领导的支持下, 与中大新闻网、
中大官微、 中大团委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分享, 以加快新闻的传递, 丰富校报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学校部门人员调整,
2016年校报专职编辑减至 2人。 为适应新时期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 从 2016年 11月到 2017年 7月, 校报由持续多年的每月
3期增为 4期, 一版仍为要闻版, 二至四版以专题和深度报道为主。 后因宣传部人员紧缺, 编辑暂时兼任新闻网编辑工作, 校报改为每月出版 2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人员如何变化, 校报编辑始终牢记纸媒的责任和定位, 以严谨态度打造内容, 以深度报道启迪读者, “力求精品, 杜绝庸品”。

中大校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 坚持 “高擎理想主义旗帜, 秉持专业主义精神, 办校

园最好的报纸” 的办报宗旨, 坚持树立 “创新意识” “策划意识” 与 “精品意识”, 获得校园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自 2005
年至今, 在历次广东省高校校报 “好新闻” 评选中一直名列榜首, 连续三届荣获广东省高校优秀校报 (本科高校组) 评选一等奖,
在全国高校校报评比中也名列前茅。

中大文化在一代代中大人的传承和延续中重塑与发展,
不变的是中大的精神、 红色的基因、 追求卓越的品格。 作为校园生活的忠实记录者, 一期期中大校报串联起来, 便是源远流长的中大历史和文化脉络。
在新时期、 新办报理念的引导下, 中大校报将继续肩负传承大学精神与文化之使命, 与时俱进, 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谱写新的篇章。


(撰稿: 陆劲松、 贾鑫亮、 张蓝溪、 吴立坚、 徐津阳、 卢旖维、 杨喆子; 本文第一部分 “ 历史与回顾” 经易汉文老师校稿)

 


参考资料:

(1) 1926 年 11 月 5 日至今的历年中大校报。

(2) 梁山、李坚、张克谟著的 《中山大学校史 (1924—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年。

(3) 吴定宇主编的 《中山大学校史 (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 易汉文主编的 《中山大学编年史 (1924—200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 易汉文主编的 《源远流长———中山大学校史研究文存》,中山大学档案馆,2004 年 10 月刊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