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其在支离破碎的梦境中煎熬,倒不如向平静的月色悠悠畅谈。那一夜,不知为何心事重重,难以忍受失眠下的神迷,无奈打开台灯依偎在床头的一角,用半睁的眼睛望着窗外失去月色、霓虹后的城心街头,只能迎合着夜色,淡然孤静,偶然的一声鸣笛打破了看似永恒的寂夜,这也只不过是喧嚣变幻后弥留的余温。
难绘人生中变幻的奥秘,难写生活的趣乐与心酸,但在古人看来,一盏茗茶、一份书卷,足以抒怀于此,荡然于心。所谓“文章于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篇文章,一本书籍便可平复坐立不安的聒噪心情,梳理紊乱的万千思绪,感受其中永恒的变幻。
纵使再繁华的街区,在深夜之中也会溢出许多孤寂,我以为读书时的氛围应该与书中意境相匹配,方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现在与夜色中点点星芒相契合的,便是去领悟林徽因一生的磨难与志向,从书架拿下一本林徽因诗歌总集,最是再好不过,看着书的封面,臆想二十世纪上半叶,人们的辛酸与苦楚,思维便跨越在了那个时代。
作为名门望族,养尊处优的“公主”,林徽因才貌兼备,是当时许多人心中梦寐以求的白月光。青年时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成为万人瞩目的建筑工程师,又有多少人羡慕她的功成名就。只不过林徽因一生荣誉的背后,更多的痛苦与磨难被我们所遗忘泯灭。“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山海偷一刻安定。”1931年初林徽因因染肺疾,受限于当时医疗水平,便只好与丈夫梁思成暂时分离,在北京郊区的香山养病,六个月的病痛煎熬,让林徽因无比心念自己的丈夫,却在痛苦中似乎对生命和时间重新有了自己的见解,人的一生或许真的不可描绘,但这六个月的苦痛对林徽因来说也或是人生阅历的突破吧。
空闲之余,林徽因开始涉足于文学领域,《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便是她创作的第一首诗歌,有人说她的才华只凸聚一瞬,偶尔才迸射着异同寻常的光亮,但作为文坛的花雨流星,她一直以美丽的面孔昭示给历史,我们则久久无法体会在那个时代下的种种变幻。
花开叶落,何凝冰雪,时间像是在亦真亦幻中操纵着林徽因的生活,日月星云,峰峦江海,冰封雪化,却都逃不过自然与时间的变幻。有人说林徽因在慨叹着永无止境的变幻,对生活淡然失落。“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却昭示着她性格的倔强,还有一双参透世事的双眼。意志不会让苦难侵蚀,面对难以抉择的处境,林徽因选择以爱去感化,以情来动容,或许在她看来,变幻即为永恒,而那些自我安慰的永恒,只不过是抚慰心灵的话语罢了,那么是否这世间便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呢?显然是无稽之谈,正因为变幻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我们才可抛开一切去爱,去感受爱,在生命的变幻中,积极进取,自然的变幻,人心的变幻,成就了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窗外又传来一段汽车的鸣笛,揉揉惺忪的双眼,望着夜色褪去后的城心大街,恢复了夜色过后往日的喧哗,在瞬息万变中不吵、不闹,读己、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