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评论的8种口吻
——评论写作纵横谈(五)
刘国昌
指的是人说话时的口气、态度。写评论也有一个口吻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口气、态度来写评论。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新闻评论的“评”,即评说,评价,品评之谓。然在具体的一篇篇评论中,这个“评”又各有各的口气和态度,可谓多姿多态。
下面结合实例对这各种不同的口吻(例举的均为评论的标题)进行介绍,以便大家更好研习。
热情赞扬好人好事,肯定好的经验做法,引领社会风尚。
如:“‘泥饭碗’吃香了”、“赞不愿称‘家’的艺术家”等。
毫不留情抨击丑恶现象、批评不良风气,培育好的社会风气。
如:“‘花式’赚钱不可取”、“‘富赖帐’太不该”等。
倡导一种精神,推介一些做法,促进社会和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如:“给人才提供‘舞台’”、“守住健康文明‘一米线”等。
诚恳、委婉地对一些人和事进行慰籍、劝导。
如:“冒富大叔,请放心”、“少跳一点舞,多读一点书”等。
针对出现的某些现象和问题,向社会发出提醒、呼吁。
如:“请轻声说话,莫再‘喷’伤健康”、“未成年人冲动消费,得治”等。
针对社会上一些模糊、似是而非的问题,解除疑惑,以正视听。
如:“‘卖油娘子水洗头’新解”、“何以亡羊不断?”等。
针对出现的让人疑惑、不明确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说明。
如:“‘用谁谁行’还是‘谁行用谁’?”、“‘帮一把’,还是‘抓一把’?”等。
针对思想领域里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正面进行阐释。
如:“在‘活’字上大作文章”、“时间的相对性”等。
以上列举的是比较常见的8种“评”的口吻,实际上因文而异,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形式。
也许有同志会问,这8种口吻是怎么来的呢?
简言之,是由所评论的事实和材料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事实和材料是第一位的,而评论的口吻和角度,则是第二位的。你写评论时遇到的是什么材料,你将从哪个切口去展开评论,那么角度和口吻也就出来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有鉴于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要认真研究所要评论的材料,看看材料中讲的是什么事儿?是正面?还是反面?
第二步,是依据材料考虑写评论的口吻,即以是什么样的口吻、态度来写,即从上面写的那8种口吻中进行挑选。
用什么样的口吻写评论,由作者自己来确定。但有一个分寸问题需要注意。也就是说,当写评论的口吻确定后,开始写作时要时时注意与自己的口吻相适应。既不能“没说到位”,也不能“说过头话”。
比如:
赞扬一些人和事时要有热情、激情,但不要溢美过头;
批评某些现象时需要尖锐泼辣,但不要尖酸刻薄;
释疑解惑时要耐心细致,但不能写得过多、啰嗦。等等。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