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等 黑暗

凌晨两点,家中。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繁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我终于迷迷糊糊地趴在床上睡着了,却在下一秒,陷入一个冗长梦魇。梦中,我大声呼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被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片沙土路,旁边有林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但不见灯火。我的喊声无人应答,仿佛只我一人置身其中,爸爸妈妈的面容竟慢慢模糊起来,,那是一条长长的路,怎么也无法走出……过了好久,我突然间惊醒了,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睡意全无,便披了衣服起身。2020年的春节,因为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变得格外漫长。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疫情全球蔓延、武汉强制“封城”,多地交通被管制。大家都说2020年重启失败,是否可重新来过?大家都说等武汉病好了,要赴一场樱花之约。到那时,春风十里,阳光斟好的酒,醇香绵长,浅草刚好掩埋了马蹄,花枝刚好勾勒了鸟趣,新茶刚好蔓延了归期,清新的眉色,温软的鸟鸣,以及生动的黎明,是闻所未闻的汁液循环。
  以前,我总以为,这一生安安稳稳,妥妥当当,天地狭小,日子紧凑,我的世界刚刚好,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我不曾预料,会在一个寒冬里,以这样的方式长大。直到此刻,我才知晓,原来,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曾经,我很想去看渐次泛白的黎明时分的天空,想喝热气腾腾的奶茶,想闻树木的清香,想翻晨报的版面。也想在冬日的清晨,握住他的手,去充满生活气息的早餐店,捧一杯豆浆。还想在旅途中,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等夕阳掉进海里,就悄悄地、悄悄地,去寻摸一池的星星。
  如今看来,这些生活中的小确幸,实在是弥足珍贵。
  疫情还在一天天趋紧,但却有那么多的人,未曾放弃。命运的确无常,面
露凶光。可总会有一些不知名的温暖,将我们紧紧包裹,饭是热的,心也不会冷。
  1月27日的夜晚,武汉市民此起彼伏地加入到呐喊的队伍中去,他们在家中的窗口一遍遍声嘶力竭地高呼:
  “武汉,加油!”明明是见不到人影的空城,却被遥远的呼喊声填满。人类的悲欢在此刻相通,那声音诗意又悲壮,生命又有多少时候能这样情真意切地大声呐喊呢?那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自遥远的城市,却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我们从来都相信,相信不久后的武汉,还是那个漫天樱花的浪漫城市,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好的事情发生,相信只要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1月23日10时,武汉市正式封城。那天夜里,却有一列高铁驶入武汉,那天夜里,只有一列高铁驶入武汉。车上搭载的,是上海驰援疫区的第一批重症和呼吸科医生。一在长江尾,一在长江中,风雨交加的日子里,他们选择逆流而上。
  背道而驰的29岁女医生吴小艳,决绝又勇敢,她说只有在战场上,才安心,她说自己还未成家,无牵绊,但始终未告知父母她主动请缨,此一去,艰难险阻,但她却从未后悔,眼中尽坚毅。
  一封封请战书,把英雄壮志抒写,一记记军礼,是致敬,亦是珍重;是送行,亦是盼归。
  他与她,或许吵吵闹闹很多年,但他却在她奔赴战场之时用尽全身力气给出一个男人毕生的承诺“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眼中有泪,句句哭腔,此战胜利,他一定能够等到她,共度余生。
  脱下防护服,汗水浸透衣衫,晕开来的,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与苦痛;摘下口罩,清秀面容伤痕累累,本是如花美眷,本是无忧无惧,却在这一刻,奔赴战场,穿上白大褂,一群孩子,开始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没有一刻望而却步。
  从1月24日完成设计,到2月3日投入使用,10天,建成一座容纳千张病床的医院。有人说他们是“基建狂魔”,但其实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他们不过是勤劳朴实又善良的劳动者,他们只
不过是心存善念,日夜兼程,用一双双青筋暴突,皴裂裸露着的干枯大手,一寸寸深挖,一步步前行,时时刻刻不曾歇息,才有了创造“天方夜谭”的超能力。
  1月27日,湖州83岁的拾荒老大爷,为武汉抗击疫情捐款一万元,大爷的执拗与坚持,让工作人员既心疼又无可奈何。问及爷爷的姓名,只三字“知恩者”便转身离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这些老人家的的倔强,让我们心疼又惭愧。清贫一生,在国难面前,却可以倾尽所有。他们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依旧苦难又曲折,他们不必悲壮,生命从来平凡。只愿这一刻的良善,不曾被遗忘,不会被辜负,永远被传承,被温柔以待。
  “上海最刚医生”张文宏院长,足够敢说,他以清晰的思路,大量的信息输出,深入的情况认知,有一说一,用客观事实,给国人吃下一颗定心丸。逻辑清晰,字字珠玑,或严肃,或幽默,他让我们记住,医者仁心,他让我们看到,像他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负重前行的同行者。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72岁的李兰娟院士,从十七年前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他们像一只拉满的弓,铮铮作响,箭无虚发。他们从来不曾忘记自己为何出发。古稀耄耋,目光如炬,国士出征,不念归期。“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一定会好起来。”“国家需要我待多久,我就会待多久。”他们与病毒赛跑,披肝沥胆,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将14亿国人挡在身后。青史不泯,这世间鞠躬尽瘁者又岂止孔明一人。
  万谦,一个普普通通的武汉市民,却完成了一次教科书般的自救。“早上起来,洗了个澡。剃了胡子。后面几天可能没这么方便了。女儿还在睡。脚丫在被子外,给她盖了回去。窗外天气晴好。又是一天。”这是他在微博上记录的他们一家人平凡的生活。是啊,日子一天天过。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生活回到正轨。
  天灾人祸,让这世界兵荒马乱。但幸好,人人各司其职;但幸好,我们从未丢失希望;但幸好,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但幸好,我们有这么多平凡伟大、无所不能的普通人,风口浪尖,无
数人逆流而上,尽管害怕,但因为脚下是自己热爱的土地,头顶是自己眷恋的天空。那么恐惧又何妨?艰难又何惧?他们一往无前,因为有深情托底。
  夜再黑有星空陪伴,路再长也会有终点。这些坚守武汉、奔向武汉的人啊,也不过是谁家的孩子,谁家的丈夫,谁家的妻子,谁家的爸妈。从容奔赴,是因为,我们共同流淌着鲜活沸腾的华夏血液。
  这群可爱的人儿啊,他们带我们挺过一次又一次国殇,若有一天相逢,或许他们会相视一笑:“很多年前的那个春节,我们都在武汉。”
  1976年,诗人北岛创作了《一切》——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是啊,一切何曾相似。生活不是一场悲剧,也不是一场喜剧。
  如今,武汉各个医院释放了更多床位,治愈率不断提高,确诊率也开始下降,除湖北外其他省份确诊人数陆续减少,人们也开始复工,一切都在慢慢恢复。春暖花开,旧疾当愈。
  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回首今日,或许会感慨,会热泪盈眶。露珠结晶在雪松针叶上折射出清晨第一道光,像山泉,不急不缓不争不抢,静静倒映月色。
  我们是这个好时代幸运的普通人,阴霾过后的日子,温和得就像冬天过去以后,第一条开动、映着周遭浅浅绿意潺潺而过的河水。那一刻,春光刺破了黑暗,青山灼灼星光杳杳。春风已在赶来的路上,天寒地冻早已远去。
  武汉啊,快好起来!热干面,再多点勇气,再坚持坚持,一切都会好的!
  雪地里的愿望都让给你们了,樱花树下的约定,能不能早一点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