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评论写作纵横谈(二)——评论选题从哪里来?


u=3022027648,3497452622&fm=11&gp=0.jpg

——评论写作纵横谈(二)

刘国昌



    写评论首先得有选题,选题是一篇评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那么,选题从哪里来呢?简言之,从实际中来,从生活中来。

     大家知道,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评说。因而这种评论必是以事实为依托,缘事而发,它的选题只能是从实际生活中来。

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以下三个渠道:



一、从中央文件、领导同志讲话中获得

 
     中央总揽全局,制定发布各方面开展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政策,这些正是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之一。媒体界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针政策,从中能找出适合于宣传报道的选题。

     笔者在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时,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学习的氛围,也深知学习对于确定选题的重要。只有深刻领会了中央的精神,选题才能定得准、定得好。

    记得时任评论部副主任的钱湜辛同志在这方面做得很突出。他每天在办公室除了写稿、编稿外,就是埋头认真看文件,还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点东西。由于他在这方面做得好,部里研究选题时,他老人家的发言权较大,所说的选题命中率很高。

    有鉴于此,必须明确:选定评论选题一定要仔细研读中央的精神,并深入讨论。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从纸媒和网络的报道中获得

   
     各种纸媒、网络是舆论的晴雨表。及时翻阅这些报道,可以了解社会动态、思想状况等。这是确定选题的一个关键环节。

     常说媒体人是“消息灵通人士”。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们对社会各方面情况了解、熟悉。而做到这一步,并非有何神秘,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勤于“四看”,即看报看网看书看材料。倘若疏于这些,那就不仅会走向闭目塞听,感觉迟钝,更谈不上准备选题了。

     “四看”,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时下纸媒和网络上的信息很多,其中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全面的,也有零碎的。看这“井喷”似的信息时,一定要带有分析的眼光,善于分辨真假。只有将真实、准确的事实选择出来,才能为选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这样,议定的选题才能立得住,写出来有意义。

    在传统媒体可以看一些内部报道,这也是一个途径,可以进一步活跃思想。但一定要注意内外有别。不是说内部报道上的什么内容都可以拿来做选题,而是要注意选择角度,巧妙地“拎”出选题。


 三、从实际工作、生活中获得


上海《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笔名:林放)先生,善于写评论,撰述颇多,尤其以短评论著称于世。他的评论选题从那儿来的呢?来源于工作和生活。

    林放在向青年记者介绍经验时,特别强调要到生活中去,要做到“一看、二听、三问”。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可写的题目”,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受到读者的喜爱。

     到实际中去,本是记者的天职。不到实际中去,整天关在办公室里,那成不了好记者。同样,写评论的人,也要经常不断、坚持到实际中去。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捕捉评论的选题。

     1980年初,人民日报在一版创办了《今日谈》专栏(该专栏一直持续到今天)。笔者是参与创办工作的编辑之一,记得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范荣康、副主任钱湜辛对大家讲,《今日谈》短评论的题目一定要从生活中来,不要那些空而不当的泛论。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们自己写的和编发的稿件都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选题从实际生活中来,又到实际生活中去,言人之未言,说人欲说之话,因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以上简略介绍了获得评论选题的三个渠道,当然不仅仅限于这些。但实践已经证明并正在继续证明,这三个渠道是行之有效的。只要坚持不断地做下去,就会逐步达到收获满满的效果。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