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品 味 筷 子 文 化 香

“亲密两兄弟,永远不分离”,说的是筷子。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取食工具,然而,就是这最平常的筷子背后,却蕴藏着浓浓的文化味儿,值得品味。
  筷子古称箸,也称筯,起源于中国。《礼记 · 周礼上》 曾有“饭黍毋以箸”的记载。《论衡 · 惑虚》 曰:“夫以筯撞钟。”“不能鸣者,所用撞击之者小也。”似有“蚍蜉撼大树”的意思。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在商朝晚期和周朝遗址中,还出土有用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
  筷子的材质很多,有竹的,有木的,还有金属和象牙的。当然,根据贫富差异,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筷子。《韩非子 · 说林上》 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殷纣王用的是象牙筷子,普通老百姓难以用上。民间传说,象牙筷子能辨识饭菜是否下毒,不知真否。近现代,贵金属筷、象牙筷大多成为收藏品,已失去使用价值。
  说到筷子,不得不说说河南南阳的烙花筷子。烙花筷子必须是冬青木的,颜色纯正,光滑顺溜。特别是上面的烙花,有山水,有花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一绝技。很早就听南阳籍的同事说,南阳的烙花筷子与洛阳的杜康酒一样,是国宴和中国驻外使领馆宴会的专供。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筷子往往参乎其中。《三国志》 记载,当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震惊之下“失匕箸”。
  1972年2月21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周总理曾教尼克松如何使用中国的筷子。宴会气氛轻松,宾主相谈甚欢。此次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时至今日,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协力同心,共建“一带一路”,不少来华的外国朋友都把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的中国筷子,大把大把地装进了行李箱。
  筷子在中国儒家学说出现后,很快就和儒家学说结合在一起,且形成了“筷仪规则”:用筷时要干净利落,举止优雅。南宋朱熹 《童蒙须知》 云:“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洛阳民间“吃桌”,筷子用一次要放下,再用再拿起来。如果一直拿在手里,就会被人们调侃为“将军不下马”,那是很“丢客气”的。
  我国民间,筷子又是吉祥物。谁家闺女出嫁,要在“送饭”的“食罗”里放上一双用红线束在一起红筷子,蕴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之意。女儿出嫁三天后“回门”,新女婿要在宴席后拿一双筷子,装在袖筒里带回家,似有乘龙快婿、快生贵子的意思。
  “用竹、木、金属制造的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儿。”《现代汉语词典》 再版时,能否将富有文化色彩的筷子的这个释义,写得再“文化”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