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从诗的角度读红楼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摘自《第四回<护官符>》

金陵四大家族,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如此尊贵的四大家族,钟鸣鼎食,烈火烹油,不可一世。奈何也终抵不过,世道变迁,时代更迭,终究是,树倒猢狲散。都说,千万个人读红楼,就会有千万卷《红楼梦》。甚至每个人,于不同时间段读红楼,亦会生出截然不同的情感。

《红楼梦》是一本书,千百人物,千百故事,千百风景。那里有人情百态,世间万象;有群芳葳蕤,烈火烹油;那里是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许多人穷尽一生想要抵达那座朱墙碧瓦的府邸,而身处其间的人;耗尽了一世韶华,却怎么也没有出来。

我读红楼,更喜欢把她当作是一首诗来读。这也正是我如此佩服曹翁的原因。文章如诗,诗如文章。天然去雕饰,仍美腻惊艳。红楼给予我的震撼是史无前例的。这就像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一样。以及篇篇有景,回回有诗的创作手法,也更加的映证了那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把生活融入在诗里,又让诗反作用于生活。这是红楼的独道之处。

读红楼,宛若读一册花间集,写的是词,说的有是诗。仿佛所有诗词,都有缘起,亦有缘尽。多少词句,风流婉转;多少妙处,难与君言。四季流转,岁序无言,那华丽的铺陈,巧妙构思,都是精心安排。他把故事写成了诗,亦把日子过成了诗。或悲或喜都有着各自的韵脚。春秋,是伤感怀古的仄;冬夏,是蓬勃咏今的平。

红楼诗词最精彩处,当为宝玉在太虚境中警幻仙子给他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几十位花容月貌的女子,各有判词。简洁的语句,道尽了她们的一生命运,暗示了她们的结局。大观园里的女子,个个能诗会词,皆是才女佳人。而宝钗和黛玉,一个是雍容华贵的牡丹,一个是高傲独芳的芙蕖,是大观园里最亮丽的风景。

诗词可以寄情言志,将山水草木之灵同离合悲欢之心融进文字。或浩气慷慨、或婉转细腻、或明净旷达,亦或是苍凉沉郁、飘逸出尘。唐人,吟山唱水,奔放不羁,气势恢宏;宋人,歌情咏史,辞藻华丽,哀婉不尽。这也就是为何,自唐宋之后,历代再无能与之媲美之文体。

一部红红楼,融入诗词万千。红楼儿女的诗心词骨,借了曹翁的笔,泼洒而出。黛玉的灵秀冰洁,宝钗的端然娴雅,湘云的潇洒豪情,探春的风流妩媚,妙玉的清高孤傲,皆落笔于诗词。所有的诗词佳作,仿佛一道从秦汉古道,唐宋水畔款款走来的风景。

红楼如梦,亦如诗。一切众生,世态百味,因诗而有了雅意风韵。多少文人骚客,将一生缥缈难捉的尘缘与起伏不定的命运,寄托给简约的文字。这其间,不乏帝王将相,英雄过客。或壮美河山,或硝烟战场,或闺情阁怨,或情意绵绵,都赋予诗词文章。

一部红楼,就像是一部诗书。读她,需用你的尽世年华。红楼,不仅美在她的残缺,更美在她如诗如画的乌托邦般世界。

感谢,上帝赐给我们一个曹翁;祝愿,我能与红楼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