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做媒体工作,搞好校庆报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是赶上“逢五”、“逢十”的校庆,那工作量将进一步加大。
? 笔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担任过教科文部主任一职,相对比较熟悉一点高校情况。就校庆报道方面,也曾为一些高校出过主意。现将稿件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重点组织10个方面的稿件
举凡校庆,校方领导都有一个总体的安排。负责宣传报道的部门就要根据这个总体安排来组织自己所需要的稿件。
一般说来,以下几个方面稿件是必须要准备的。
1、校领导同志(书记或校长)的专访。
2、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的专访。
3、历任校领导、老同志的回忆文章。
4、回顾学校历程、展示成就的长篇通讯。
5、介绍学校思政、文体活动方面的专文。
6、介绍学校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的专文。
7、介绍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特写或通讯。
8、介绍优秀员工先进事迹的特写或通讯。
9、介绍优秀学生先进事迹的特写或通讯。
10、抒发思想、情感的散文、诗歌等。
主要是以上10个方面的稿件,可能还有一些。但把以上稿件准备好了,质量比较高,就为校庆宣传活动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无论是纸媒、新媒体,还是办展览、做橱窗,都可派上用场。

二、力求把稿子写得动人、精彩
就写作体裁而言,上述这些稿件涉及到专访、特写、专文等方面的写作。需要细细研究一番。
下面具体讲一讲各自的要求——
1、专访:
这里指的是人物专访,即结合校庆活动对校领导、著名教授、学科带头人等的专访。
写这类专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集中,不枝不蔓。
全文要紧紧围绕校庆来写,写历程,写变化、写成绩等。至于其他方面则不涉及。
(2)事实准确,严禁水分。
写这类稿件务必要事实准确。对时间、人名、地名、职务、职称等要仔细核实,不得有误。写成绩往往容易把话说大、说虚,这个“掺水分”的毛病要改掉。
(3)问答形式,条分缕析。
由记者提出若干问题,由被采访者逐一回答。这种“问答体”形式,条分缕析,所问所答,清楚明白。无论是从记者还是被采访者来说,都是比较容易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所提问题不宜过多,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2、特写:
在校庆报道中,特写是一个受欢迎的好形式。
特写本是电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将某一场景、人像相对放大、固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新闻报道中,将这一形式移植过来形成“新闻特写”,颇受读者欢迎。
在校庆报道中,通过特写形式可以介绍一些教授老师教书育人的动人瞬间,可以描写某一特定的科研教学活动,可以记述学生们勤奋学习的精神面貌,等等。
特写贵在有细节、有描述、有刻画。通过动作、表情、言谈、场景等,把人物或活动写得生动活泼。
特写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在千字以内为好。
3、专文:
专文,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的文章。如校训由来、校史述略、人物小传、项目介绍等。这类专文在校庆活动很需要,且受大家欢迎。
写好专文,如同上面文章一样,要史料准确,用词专业。不要说外行话。
行文要简洁、干净,给人以明确感,不要产生歧义。
这类文稿写好后,最好送相关部门领导或专家审阅,以期进一步完善。
校庆活动内容较多,但就稿件准备方面来说,做好以上这些是必须的。这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工程。务必要花心思、下气力完成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